在時間的邊界上 與東吉嶼相遇

走上澎湖東吉嶼高地的那一刻,陽光和風一起迎面而來。攝影家陳錫興望著眼前那座黑白相間的燈塔,久久不語。他說,這趟東吉行等了許久,終於趕在六月晴朗的兩天住上一晚,把島的呼吸與變化,一一記錄下來。
這座位於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中的小島,面積僅 1.77 平方公里,海拔最高點不過 47 公尺,卻曾因繁華漁業而被稱作「小上海」。燈塔靜靜立在島的最高處,是這段歷史的見證者之一。
一座島 曾經是人聲鼎沸的聚落
在五〇到六〇年代,東吉嶼曾是航運和漁業的重要據點,人口多達千人,島上有學校、診所、戲院與雜貨鋪。如今走進東吉聚落,多數民宅早已人去樓空,牆面斑駁,草叢佔據門前石階,卻仍留下一種被海風照顧著的安穩。
陳錫興說,他不急著按下快門,每進一間老屋都會先站在門口聽一聽風的聲音,像是聽牆說話。那是一種敬意,也是一種和島共鳴的方式。
地質 是時間寫下的筆跡
東吉嶼的地質景觀以玄武岩為主,島嶼四周布滿層層火山熔岩冷卻後的節理構造,沿岸形成許多筆直斷崖與風蝕地形。夏季日照強烈時,石壁映著藍海與浪花,層次分明,令人震撼。
沿著島的邊緣步道漫走,便能見到那一道道被歲月刻出的岩層,像一本厚重的自然日誌,在陽光下無聲展讀。
海洋 是這裡真正的主角
身為國家公園的一部分,東吉嶼擁有豐富的海洋生態。夏季是觀賞燕鷗、黑尾鷗等保育鳥類的重要季節,牠們盤旋於空中,有時貼海飛行,像與浪花嬉戲。岸邊可見小蟹與寄居蟹,在玄武岩縫中鑽進鑽出,熱鬧非凡。
海水則是澎湖最迷人的部分之一。從燈塔望出去,藍色的海一層層推開,近岸是湖綠,再遠是靛藍,最後消融於天際。當夜晚來臨,海面上映出月光與漁火,銀光閃閃,像有人在海上寫字。
夏日的光線 寫滿草坡與羊群
除了岩岸,島上的草原也是陳錫興最常駐足的地方之一。黃昏時分,他跟著光線移動,拍下島上成群的山羊逆光走過草坡的畫面。「那光線像是自己長出來的。」他這麼說。
草原間的小路蜿蜒而上,無人走過時,只有風聲和羊鈴。這樣的空白畫面,在都市裡是拍不到的。他說,這是東吉送給攝影人最純粹的禮物。
一碗豆花與一座「不要亭」
回到望安本島,陳錫興找了一碗仙人掌豆花消暑。福春豆花伯的手工豆花,加上紅豔的仙人掌果醬,冰涼又酸甜,是當地夏天最有特色的小吃之一。他笑說,這一碗比拍燈塔還讓人滿足。
走在村中,經過一座紅柱木亭,上頭掛著「不要亭」三字,有趣又突兀。當地人說,名字的來歷已不可考,有人說是颱風天勸人別出門,有人說是孩提時代的大人管教。無論如何,現在成了旅人最愛拍照的一角。
這是一座得慢慢認識的島
「沒有身歷其境,是無法感受到這小島的美。」這句話,是陳錫興寫在這趟旅程後的註解。島嶼沒有熱鬧的景點,也沒有誇張的標語,只有自然、時間和故事靜靜地在那裡。
他說,這樣的地方,不會一次看懂,需要住上一晚、慢慢走、慢慢看,才能讀出它的溫度。而照片,只是讓人記得那一刻光線與風聲的輕輕聲音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