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思:膽固醇越低越好?

降低膽固醇的目的是預防心臟病,但膽固醇降低並不代表心臟病發病率會隨之降低。(123RF)
降低膽固醇的目的是預防心臟病,但膽固醇降低並不代表心臟病發病率會隨之降低。(123RF)

文/蔡凱宙(臺灣大學醫院骨科部兼任主治醫師) 整理/林一山、Jojo

膽固醇是人體修復重要物質,但過去50年來被嚴重妖魔化。許多民眾對膽固醇的恐懼主要源於心臟病擔憂,其實膽固醇並非造成心臟病的唯一或主要原因。在此破解民眾對膽固醇的迷思,並揭示心血管健康真正關鍵。

那麼,服用他汀類藥物就能降低膽固醇嗎?是否有更好的降膽固醇與維護心臟健康方案,我們一起來看看。

不該盲目追求低膽固醇

2019年發表研究指出,追蹤超過1,280萬名韓國人長達10年。研究結果顯示,在某一水準之下(< 200 mg/dL),總膽固醇水準越低,全因死亡率越高。

全因死亡率與總膽固醇水準呈U型曲線關聯,其中下限範圍的負關聯比上限範圍的正關聯更強,而且所有年齡組的關聯性完全一致。

這與一般人所認為的降低膽固醇就能降低死亡率的觀念相反,而且每個人的膽固醇水準都不同,所以不應該盲目追求低膽固醇,而是應該關注血管發炎等真正導致心臟病的因素。

換句話說,雖然降低膽固醇的目的是為了預防心臟病,但膽固醇降低並不代表心臟病發病率會隨之降低。

膽固醇——人體必需營養素

膽固醇並非有害物質,而是人體必需營養素。膽固醇主要由肝臟製造,並運送到全身各處,但是大腦例外,它可以自行合成膽固醇,人體大約25%的膽固醇儲存在大腦。膽固醇在人體還具有下列作用。

細胞膜的重要組成部分 能合成維生素D、性激素等 參與訊號傳導、神經傳導和訊號路徑 膽鹽的成分之一,而膽鹽能促進脂溶性維生素 ADEK 的吸收。

膽固醇是人體修復重要物質,但過去50年來被嚴重妖魔化。(123RF)膽固醇是人體修復重要物質,但過去50年來被嚴重妖魔化。(123RF)

降膽固醇藥物副作用

我在臨床上因接觸過太多服用降膽固醇藥物造成副作用的案例,比如患者服用他汀類藥物,會出現關節炎、肌肉疼痛等症狀,於是開始關注降膽固醇藥物的副作用,以及是否有必要強調低膽固醇等問題。常見降膽固醇藥物出現的副作用如下:

肌肉無力

這是最明顯的一種副作用,患者無法踮腳尖、出現足底筋膜炎、走路不穩,甚至容易跌倒。

曾經有一位五十多歲的高膽固醇患者,只服用降膽固醇藥物幾週,就出現步態不穩,甚至在浴室洗澡險些跌倒。

關節炎和肌肉痛

許多服用降膽固醇藥物的患者,會出現膝蓋疼痛、無法運動等症狀,還有一些人出現骨骼發炎、肌肉發炎、骨質疏鬆、肌少症等,記憶力也明顯變差。

建議患者服用藥物時,除了關注療效之外,也要注意副作用,務必謹慎服用降膽固醇藥物,不可無限期服用。

舉例來說,目前最常使用的降膽固醇藥——他汀類藥物,在抑制肝臟中膽固醇合成的同時,也會抑制輔酶Q10等重要物質的合成,進而損害粒線體的功能,導致細胞能量供應不足,從而出現肌肉疼痛、無力等症狀。

此外,他汀類藥物還會產生其他副作用,包括肝臟損傷認知功能障礙男性性功能障礙等。

降膽固醇是治標

許多人誤以為降低膽固醇就安全了,其實每個人的膽固醇水準不同,會因為時間和身體需求而有所差異,而肝臟可以自行調節膽固醇的製造。

要預防心臟病和中風,更應該考慮其他原因,比如身體發炎指數。身體發炎會導致肝臟製造更多極低密度的脂蛋白膽固醇(壞膽固醇),所以要找出造成身體發炎的原因並針對治療。

事實上,發炎指數CRP數值最好小於 0.1,甚至小於0.02,身體幾乎沒有發炎,就不容易罹患心臟病。

此外,造成血管內皮細胞發炎最主要原因是精製澱粉等;重金屬汙染也會增加罹患心臟病的風險。

降低膽固醇無法降低心臟病和中風風險,也無法只靠服藥卻不改變生活習慣來提升健康。示意圖。(Shutterstock)降低膽固醇無法降低心臟病和中風風險,也無法只靠服藥卻不改變生活習慣來提升健康。示意圖。(Shutterstock)

最佳膽固醇控制指標

1. 三酸甘油酯:三酸甘油酯小於100代表健康;進行低碳飲食,很容易達到小於100

2.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又稱為「好膽固醇」,會吸收血液中膽固醇,將其帶回肝臟,然後從肝臟排出,能降低罹患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另外,好膽固醇值要大於50,要多吃ω-3魚油等食物。

3. 腰圍:腰圍要小於身高的一半,此項指標比體重指數更重要。

4.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壞膽固醇濃度越高,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越高,壞膽固醇值要小於50,甚至小於35

5. 同型半胱胺酸:過高會增加發生失智、心臟病和中風風險,同型半胱胺酸的值要小於8

6. 維生素D:補充維生素D能降低主要心血管事件發生率,治療時數值要大於80,平時最好也要大於50

綜上所述,降低膽固醇無法降低心臟病和中風風險,也無法只靠服藥,卻不改變生活習慣來提升健康;服用那些藥物反而會降低生活品質;建議重點應放在低碳飲食和間歇性斷食,不餓就不要吃,讓腰圍減少非常重要。❞

延伸閱讀
新台幣狂升 央行:異常情形到此為止
2025年05月05日 | 3個月前
國安局揭中共滲透5樣態
2025年05月05日 | 3個月前
新台幣強升 衝擊出口商獲利
2025年05月05日 | 3個月前
民眾搶換匯 多家網銀App塞車卡住
2025年05月05日 | 3個月前
台新金:新台幣升值是事件非趨勢
2025年05月05日 | 3個月前
台美談判 美智庫獻計:增國防預算
2025年05月01日 | 3個月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