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尼當選加拿大總理 自由黨第四次執政

加拿大現任總理卡尼(Mark Carney)領導的自由黨28日在大選中,以微弱優勢擊敗保守黨,續掌政權。這是自2015年以來,自由黨連續第四次贏得大選。
至29日凌晨,在總席次343席中,自由黨贏得165席,領先保守黨的147席,雖未達成過半數的172席門檻,但足以繼續執政。初步統計,自由黨得票率徘徊在43%左右。保守黨得票率約42%。此次選舉結果,反映出加國民眾在不確定的國際局勢中,傾向選擇延續經驗而非轉向。
這次勝利是自由黨選情的大逆轉。數月前,民調普遍顯示保守黨領先。然而,前總理杜魯道(Justin Trudeau)1月初辭職,加上川普重啟貿易戰並屢次暗示要將加拿大納為「美國第51州」,澈底改變政治氛圍,成為左右本次大選的重要變數。自由黨在安大略省和魁北克省大勝,該兩省人口最多,且以製造業為中心,而其所生產的汽車、鋼鐵和鋁業正是川普關稅政策的主要目標。
勝選之夜,卡尼說,將再次讓加拿大繁榮富強,「爭取在國慶日之前,實現零關稅」。保守黨領袖博勵治(Pierre Poilievre)已發表敗選演講,強調保守黨新增逾20席,創下自1988年以來最高得票率。
選舉背景與焦點議題
此次提前選舉,起因於杜魯道辭職後,自由黨迅速推舉曾任加拿大央行與英國央行行長的卡尼為新任黨魁與總理。卡尼3月9日當選自由黨領袖,上任九天後解散國會,尋求新民意授權。卡尼以「穩健、成熟的領導者」形象自居,強調自己有能力帶領加拿大度過動盪時期。他多次指出,「川普試圖瓦解我們,讓美國掌控我們,但那永遠不會發生。」此強硬表態,贏得不少選民共鳴。
選舉期間,主要焦點包括經濟衰退風險、高房價與住房可負擔性、氣候變遷政策、以及加美關係。尤其在川普政府反覆宣布、暫緩又重啟針對加拿大的懲罰性關稅後,整場競選逐漸轉變為一場「誰能最好捍衛加拿大主權與經濟利益」的選擇題。
不過,卡尼競選過程並非毫無爭議。上週,他被指控未能完整說明與川普通話細節——當時川普曾提及「加拿大成為美國第51州」構想,事後卡尼卻表示川普「尊重加拿大主權」,引發質疑,但尚不清楚最終是否對選民投票意向產生明顯影響。
影響與展望
卡尼領導的自由黨政府,未來將面對國內外雙重壓力:一方面需加速推動經濟復甦與民生政策,另方面須在對美貿易談判中維護加拿大利益。外交層面,加美緊張關係預料進入新一輪調整期;而在國內政治版圖,保守黨在西部省分的鞏固與自由黨在東部的優勢,可能加劇地區間分歧。
未來少數政府如何與在野黨合作,將成為穩定施政關鍵。 分析指出,少數政府可能會增加政治不確定性,並在通過立法方面面臨挑戰。 此外,面對川普的貿易戰壓力,自由黨如何在少數政府情況下靈活應對,將是一大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