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行政令 推動深海採礦

美國總統川普週四(4月24日)簽署行政命令,加速深海金屬與關鍵礦產的開採許可程序,全面推動海底資源開發。
白宮強調,此舉旨在對抗中共對稀土與戰略礦產的控制,強化美國在深海技術、能源自主與供應鏈安全上的領先地位。
根據白宮公布的行政命令「釋放美國近海關鍵礦產與資源」,美國將在60日內由商務部、內政部、國防部與能源部等部門展開聯合行動,加快核發海底礦產的探勘與商業開採許可,並建立國內加工產能與國防儲備戰略。
川普在行政命令中強調:「美國在深海科學與深海技術,及海底礦產資源領域保持領導地位,是攸關國家安全與經濟利益的核心事項。」
他指出,美國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亟需建立不受外國對手控制的關鍵礦產供應鏈。命令也明確要求,政府應強化與盟友及產業界的合作,以對抗中共在「海底礦產資源領域日益增長的影響力」。
深海礦藏有望帶動經濟成長
根據美國政府官員的說法,美國近海海域估計蘊藏超過10億公噸的多金屬結核(polymetallic nodules,由鐵或錳的氫氧化物以一個核心凝固而產生,又名錳結核),這些馬鈴薯狀的岩塊主要分布於太平洋與其他海域,含有錳、鎳、銅等關鍵礦產,而這些礦物則是電動車與電子產品的重要原料。
該官員補充,開採這些資源,有望使美國的國內生產毛額(GDP)在10年內增加3千億美元(約新台幣9.8兆元),並創造10萬個就業機會。
聯邦部門聯手簡化程序
根據行政命令,商務部將與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及內政部海洋能源管理局合作,簡化《深海硬礦資源法》(Deep Seabed Hard Mineral Resources Act)下的商業許可程序,並優先繪製具開採潛力的海床地圖,加快地質調查與數據蒐集。
命令亦要求國防部與能源部評估,是否可將由多金屬結核開採所得的材料納入國防儲備庫,以強化戰略資源儲備,並檢討現行法規,運用補助、貸款與《國防生產法》等資源,加快美國本土的礦物加工能力建設。
強化關鍵礦產供應鏈
此次行動是川普推動美國掌握關鍵礦產供應鏈的最新舉措。長期以來,這些關鍵礦產的全球供應鏈多由中共主導。
川普上任後已援引《國防生產法》(DPA)與其他戰時權力,加快國內關鍵礦物的開採與加工,並優先將聯邦土地用於礦產開發;同時與烏克蘭、剛果民主共和國等多國協商,以確保美國取得礦產資源。
4月稍早,川普已下令商務部啟動國安調查,評估關鍵礦產及其衍生品的進口依賴是否構成戰略風險。為推動本土生產,美國已將10項關鍵礦產計畫納入聯邦快速審查機制(FAST-41),以提升許可效率、強化本土供應鏈韌性。
業者看好美國新政策
美國現行法規允許在距岸200海里內的專屬經濟區(EEZ)開展深海採礦,近來已有企業提出申請。加州新創公司「Impossible Metals」已於4月向政府申請在美屬薩摩亞海域進行採礦作業。
總部設於加拿大、在納斯達克掛牌的「The Metals Company」也宣布,將依據新命令向美國政府申請許可。該公司股價在行政命令發布當天大漲40%,創下一年新高。執行長巴倫(Gerard Barron)表示:「在美國穩定、透明且可執行的法規下,我們期待以負責任且具經濟效益的方式,推動全球第一個商業化結核採礦計畫。」
建立國際利益共享機制
美國也將制定優先合作國名單,針對有意開發近海資源的國家建立海底礦產合作夥伴關係,擴大美國企業的參與機會。
白宮強調,美方將提供科技、科學與商業支援,協助其他國家在其專屬經濟區內負責任的開發海底資源。
此外,命令要求相關部門評估建立國際利益共享機制的可行性,作為規範非主權海域海底資源開發的制度參考,保障美國企業在國際水域的參與權益。
環保團體反對深海採礦
然而,川普政府推動在公海開採資源也對「國際海底管理局」(ISA)構成實質挑戰。ISA擁有170個成員國,包括歐盟、中國與巴西,但美國並非成員。該組織多年來持續討論國際水域深海採礦的規範草案,但因對粉塵、噪音與環境影響的分歧,迄今未能正式通過。
支持深海採礦的人士指出,這將減少對陸地大型礦場的依賴,陸地礦場經常引發汙染與社會爭議,遭遇當地社區反對。然而,環保團體則主張全面禁止深海採礦,警告此類工業行為可能對海底生態系造成「不可逆的生物多樣性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