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要「奪回」晶片製造?專家揭原文:沒這樣講

【記者吳旻洲/台北報導】

美國總統川普祭出對等關稅政策,持續在全球發酵。近日有媒體報導,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有意從台灣「奪回晶片產業」,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澄清說,盧特尼克在訪談中根本沒說過「奪回」2個字,而是提到讓產業「回流」美國。

川普日前宣布對多國實施對等關稅措施,台灣將被課徵32%關稅,雖然半導體出口暫時豁免,不過外界多認為將是下波目標。日前有媒體報導提到,盧特尼克有意從台灣「奪回晶片產業」,進一步引發政論節目關注與討論。

對此,杜奕瑾表示,近期有台灣媒體報導,盧特尼克批評「對台灣的關稅32%不夠」,並暗示要將晶片製造業「奪回」美國,但根據他查閱完整訪談內容,盧特尼克並未有此番言論,相關說法與用詞多為媒體自行錯誤引述,與事實不符。

他說,實際上盧特尼克在訪談中主要談論製造業「回流」(reshoring)對美國經濟與就業的助益。根據《美墨加協定》(USMCA),若在美國生產汽車,使用加拿大或墨西哥的零組件可免關稅,增加美國境內生產的誘因,台積電等企業在美設廠同樣享有政策優勢,但並未對台灣進行任何批評或指責。

杜奕瑾提到,盧特尼克還在訪談中談到,美國無法擁有全球所有產業鏈,但出於國家安全考量,必須在某些關鍵領域增加本土生產的比重。例如,針對iPhone主要在台灣與中國製造的現況,至於大眾質疑「若生產移回美國,成本是否過高」,他回應說,未來可透過機器人技術實現在地化生產。

他強調,盧特尼克發言語氣穩健、內容聚焦於政策考量與經濟邏輯,並未使用如「奪回」等激烈字眼,也從未提及「對台32%關稅不夠」。但台灣部分媒體與政論節目中,卻片段摘錄或自製圖卡標題扭曲了原意,導致社會大眾對美國對台政策產生誤解與不必要的敵意。

杜奕瑾認為,盧特尼克近期多次表示國安議題、確保供應鏈安全,尤其擔憂若台灣產業落入中共控制,恐對全球關鍵零組件供應產生重大風險。這也是美方鼓勵在美設廠、分散風險的政策背景,與對台敵意無關。

杜奕瑾強調,目前關稅政策與製造業布局正處於全球熱議,相關討論本具複雜性。翻譯落差與斷章取義極易造成誤解,媒體在報導國際政經議題時應更為審慎,讀者也應查閱原始資料,避免落入認知陷阱。◇

延伸閱讀
清明、兒童節 適合哪些精油?
2025年03月31日 | 7天前
發呆、癱軟「晚發性癲癇」易被忽視
2025年02月21日 | 1個月前
簡單烘焙 ‧ 迷你巧克力蛋撻
2025年03月24日 | 14天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