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父母沉溺網路 全家都沉溺網路

依賴3C產品,親子生活都受影響,不僅家人關係越來越疏遠,到公園、旅遊等家庭活動也變少。(123RF)
依賴3C產品,親子生活都受影響,不僅家人關係越來越疏遠,到公園、旅遊等家庭活動也變少。(123RF)

文/記者徐翠玲

「如果家長自己都沉溺在網路上……,等於全家通通都沉溺在網路裡。」對於網路成癮,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羅惠群表示,這議題不是只有針對青少年,應該所有人,無論哪個年齡層都要對這一塊更有覺察力。

關於兒少網路成癮問題,羅惠群說,在精神醫學,還沒有明確的診斷是網路成癮,目前比較明確的是遊戲成癮。實務上很多家長會因著孩子使用手機等3C產品時間過長,或是從學校輔導老師轉介來做諮詢,且有越來越多的趨勢。

網路成癮,羅惠群指出,比較常見的特徵,是使用網路並沒有受家庭管控,一直使用到半夜,影響青少年的睡眠,甚至日夜顛倒。白天家人會要求他們去學校,但去學校就是趴睡,然後造成班級老師跟學生的衝突。如果家長的教養能力沒有那麼好,孩子可能就會出現中輟、翹課。

★相關閱讀:

他表示,過度使用網路,可能會有戒斷症狀,也就是當他到沒有網路的環境,如有些學校收手機做管控,會出現身體不舒服,像剛開始用Facebook或寶可夢抓寶般一直想:「現在沒有網路,會不會有人傳訊息給我?」造成身體焦慮不適。

這焦慮不適可能會發生在青少年身上,青少年就會避開沒有網路的地方,衍生出翹課,開始一天、兩天不去學校,變成拒學,或者可能在家都不出門,窩在自己的房間,24小時黏著網路。

羅惠群提到,臨床經驗裡個案不少。通常在國中時期比較多,因為國中是義務教育,有三天中輟的問題,學校會聯絡家長、家長被罰款等,可能會引發親子衝突,他們可能會自己來或被學校要求做諮商或家族治療。

高中職到大學,這個現象都還有,但不會強制做諮商,可能會出現生活困擾,如大學沒念完被退學,或是影響打工被開除、沒錢,造成生活痛苦之後,才會來尋求諮商協助。

依賴3C產品 降低社交技巧

關於兒少網路成癮,是否對未來影響很大,羅惠群說,有些研究表示,像短影音,這幾年很流行,短影音特性就是刺激非常快速,可能會造成注意力缺乏或是大腦對資訊處理的弱化,長期可能會造成工作、學習能力下降。

「現在也有很多所謂的3C保母」,羅惠群提到,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比較安靜、好好吃飯,大概孩子才兩歲多,可能餐桌上或到餐廳,就給小孩平板。目前研究,它可能會對大腦產生一定程度影響。

專家提到,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比較安靜、好好吃飯,可能餐桌上或到餐廳,就給小孩平板。專家提到,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比較安靜、好好吃飯,可能餐桌上或到餐廳,就給小孩平板。(123RF)
這種依賴3C的行為,對親子生活都會形成影響,例如:家庭出去玩、旅遊、去公園等人類活動,可能會被削弱,人跟人之間的連結也越來越疏遠。「那種親密感跟依附關係,會被3C產品破壞。」

羅惠群指出,人生存很重要一塊,是跟其他人連結。小朋友是跟家人、親人連結,長大以後跟伴侶連結,這連結能力,可能也會因為兒少世代花比較多時間跟3C設備連結,然後就跟人斷聯了。

回推到現在的工作職場環境跟樣態,尤其臺灣是高工時或者都是雙薪,大城市六都雙薪家庭非常多,大家工時都很長,很多孩子也許已經很少有時間跟家人相處,除了上課、放學、補習、安親班之外,可能剩下的時間都投入跟3C的互動,就會降低非常多跟人互動的社交技巧或者是談話能力。

「現在的小孩越來越不會說話了」,羅惠群說,比較會用打字、網路語言溝通。但可能在人際互動上(有)一些缺損,會變得越來越不習慣接觸人群,因為接觸的都是螢幕、螢幕上的人。現在一批世代被稱為網路原生族,但是在這物理世界還是得跟人接觸,對於網路原生族來說,可能未來跟人活動會有越來越多不適應發生。

網路教育 從幼年家庭教育著手

對於網路造成的疏離現象,會不會從家庭擴大到整個社會?羅惠群說,是蠻有可能的。做網路相關教育時,要從早期幼年家庭教育著手,國小、國中都已經太慢了,要從幼兒園甚至更早,還沒入幼兒園之前的家庭親職教育就要養成相關能力。

舉例來說,如果小孩說好無聊,不曉得要做什麼,家長只想到把3C拿出來給他玩,那就糟糕了。「像我們那個年代,也許你會知道去公園、盪鞦韆、溜滑梯、放風箏」,或像現在騎腳踏車、滑板車、直排輪。如果家長離開網路世界的能力越來越弱,孩子當然就會被綁在網路上。

「孩子越早接觸聲光刺激,會讓他對環境的敏感度下降。」羅惠群表示,每天都看刺激的聲光效果電影,回頭看一般影片,就會覺得無聊、刺激不夠。他期望家長能做3C產品使用時間控管,以及讓孩子年紀大一點再來使用。因為兒少在小學階段或學齡前太頻繁接觸,可能對很多其他活動興致缺缺。營隊活動、露營、體育活動,可能已經沒辦法吸引這些孩子的目光。

「不要太早(大概小學以前)」讓他們過度接觸這些聲光效果」,羅惠群提到,並不是說完全不能使用網路,因為現在小學生做功課、社交可能需要網路,必須在父母親監督下使用網路。時間要有間隔、總時數要管理,以及每週使用時間點都要限制。

他也提醒,孩子會用各種方法得到網路。可能會連免費WiFi、破解家裡網路密碼。如果家長沒有很小心,可能不曉得密碼已經被孩子破解了。家長必須要有自覺,要學習更多。因為很多家長有些年紀了,對於網路的使用會有點排斥。

重度使用網路容易造成疏離,可能完全陷入虛擬世界而無視真實世界。羅惠群說,「因為對他來說我在數位世界活得好好的,我幹嘛去那個讓我挫敗的世界?」青少年在物理世界很常出現的挫折是學業、在學校或家庭的表現。越來越多孩子如果在網路上可以取得成功,如遊戲排名、流量、粉絲數等數位世界的成就,這對他們是另外一種吸引。

其實是推拉理論:他無法在真實世界得到成就感或歸屬感,他就被這個世界推出去,然後被數位世界拉走了。因為那邊可能會有很多人覺得「你做得很好、很喜歡你、很欣賞你,覺得你很棒!」。但還是要回歸到物理世界跟數位世界的平衡,以及不要造成生活或學業、工作上的痛苦。

羅惠群說,家庭衝突、各種衝突,都可能會導致他躲進數位世界。無論是交友、談感情,還是成就、歸屬感、認同,網路世界會更容易取得,因為它更有彈性。譬如大家講的成功很物質,就是要有錢、有車、有房,但是小朋友或年輕人,怎麼可能有車、有房,他就只能轉向虛擬世界裡面去處理。

兒少沉迷網路世界,是現代父母擔心的問題之一。(123RF)兒少沉迷網路世界,是現代父母擔心的問題之一。(123RF)

家長沉溺網路 衍生親子衝突

如果父母本身沉溺於網路、社群媒體之類,對孩子的影響是不是很嚴重?羅惠群說,這也蠻常見的,就是全家都是重度手機使用狀況。有些家庭可能父母、小孩,人手一支手機,導致溝通上都習慣用Messenger短訊息、LINE。用LINE、Messenger無法完整表達訊息內容,因此造成家庭親子關係衝突。如果家長自己都沉溺在網路上,等於全家通通沉溺在網路中。

羅惠群指出,學校可能透過家訪、打電話,或是邀請家長開會過程中,發現有些家長的親職能力不足,或是他本身網路成癮的議題更大,還有一些可能不只網路成癮,還有喝酒、藥物使用問題。通常這類家庭功能都不太好,可能有社福身分,是脆弱家庭或藥酒癮家庭,已經不是單純學校或諮商介入,可能還需要社福、衛政、社政介入。

還有一些就是可能父母親某一方有這部分的狀況,可能走到離婚,或是讓比較有功能的家長承接照顧責任,或有些可能變成隔代撫養,也就是爸爸媽媽可能沒有功能,變成阿公阿嬤接手。◇

延伸閱讀
協商破局 韓國瑜:總預算19日送出
2025年02月18日 | 2天前
6都道安隱憂 民團:行人安全堪慮
2025年02月18日 | 2天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