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遊.腳蹤】在佛羅倫斯邂逅大衛

佛羅倫斯亞諾河流灌其中。(林麗娟提供)
佛羅倫斯亞諾河流灌其中。(林麗娟提供)

文/林麗娟

從了解大衛像閱讀著佛羅倫斯的歷史,進而了解文藝復興時期的歷史,這是意想不到的收穫。人體素描課的第一天,同學便興奮的問我:「妳去看了大衛了嗎?」是的,來到這座城市似乎沒有理由不去看大衛,即使不去看,他也會出其不意的出現。

在傍晚的餘暉照耀下,阿爾河(Arno River)如同一絲銀縷緞帶,環繞著佛羅倫斯,時而閃爍著明亮的銀黃色。

每座大城市的產生都有河流流淌其中,灌溉、滋養城市的沃土,使其充滿生命力。阿爾河穿越文藝復興的發源地佛羅倫斯,將城市分割成南、北兩岸。在這片沃土上,人文的萌發孕育了許多人才,為人類留下豐富而極致的藝術遺產。

河上高架通道擁千幅名畫

大、小橋梁橫跨阿爾河,連接兩岸的交通,其中最有名的就屬老橋(Ponte Vecchio)。初次踏上舊橋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正行走於橋上,因石板鋪製而成的路面在腳下延展,領著前進;橋上兩邊金飾珠寶店林立,不寬不窄的橋面,讓人誤以為這是一條街道,直到站在橋的中央,才了解到這是一座饒富趣味的「橋巷」。雕刻家切利尼半身像立於其上,在雕像後面可飽覽阿爾河上的美麗風光。

有名的舊橋Ponte Vecchio。(林麗娟提供)有名的舊橋Ponte Vecchio。(林麗娟提供)

行走於橋上的遊客甚多,有些駐足在珠寶店前的櫥窗觀看光彩奪目的首飾,有些三、五成群聚集在橋的兩側欣賞河岸風光,販賣紀念品攤販的吆喝聲此起彼落,好不熱鬧。這些店鋪有兩、三層樓高,建於橋墩之上,商店頂樓通道覆蓋赭紅色的屋頂,形成一排長長的拱形走廊,轉個彎沿著河岸延伸至烏菲茲美術館(Uffizi Gallery)。

此走廊為瓦薩里(Giorgio Vasari,1511~1574年)受科西莫一世所託,打造一條從舊市政大廈(Palazzo Vecchio)到碧提豪宅(Palazzo Pitti)的私人通道,花了短短的五個月時間建製而成。

這種高架的通道,一直是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代佛羅倫斯的建築特色。走廊上有許多窗戶,透過窗戶可看到街道、橋梁及佛羅倫斯山丘的景色,並且約有近千幅的畫作收藏於此。「若要參觀,必須經過長時間申請,並由專人帶路。可是這兒少數的導覽員,隨時要面對來自全世界各地遊客的申請,工作量負荷之大,加上在旅遊旺季他們也想給自己放個長假,因此能夠入內參觀的機會真是少之又少。」老師如此解釋說。

藝術愛好者的朝勝地

提到瓦薩里本人,他以撰寫《藝術家列傳》(Lives of the Artists)聞名於世。他用嶄新的雙眼看待古典藝術作品,用自己的語言給他們下了新的名詞──文藝復興,對後世的藝術歷史理論影響很大。烏菲茲美術館也是由他親自主持設計。這座西方世界裡最古老也是最有名的美術館,收藏了大量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如喬托、波提切利的《春》、《維納斯的誕生》、達文西《天使報喜》、《三博士來朝》、米開朗基羅、拉斐爾、提香、卡拉瓦喬等人的傑出作品。烏菲茲美術館為藝術愛好者的朝勝之地,每年從世界各地湧入的遊客達數百萬之多,入口處永遠都是大排長龍。

佛羅倫斯街角一景。(林麗娟提供)佛羅倫斯街角一景。(林麗娟提供)

緊臨烏菲茲美術館的是領主廣場(Piazza della Signoria),這兒長久以來一直是佛羅倫斯的政治活動中心。廣場的周圍有舊市政大廈和傭兵涼廊,米開朗基羅的大衛複製像立於舊市政大廈前,真品則是保存在藝術學院。涼廊上有幾件雕塑品,有警衛輪流看管,防止人們攀爬其上隨意破壞。對喜好寫生的人來說,這些雕塑作品是最好的模特兒。

廣場上有一座海神噴泉,海神像巨大無比的凌駕於所有雕塑之上,佛羅倫斯人似乎對他有點意見,認為它「太白了」。廣場上的人們來來往往絡繹不絕,那些雕塑群不語的經年累月駐守在這兒,靜靜迎接一批又一批的人潮,也目送著一批又一批的過客。

大衛──城市的象徵

文藝復興時期的佛羅倫斯,領導者與市民每天在一個共和國標誌所圍繞的環境裡生活著,那些標誌裝飾在建築上或是清晰的被鑄造在硬幣上。十三世紀的佛羅倫斯政治形式為共和政體,當時政體的象徵為代表君主權威的獅子和百合花;十四世紀時,早期的大衛以年輕的面貌示人,代表著共和國欣欣向榮,生氣勃勃的形象,於是加入了百合花和獅子的行列,成為文藝復興時期佛羅倫斯的象徵。

大衛來自於《聖經》故事,《聖經》中以描述大衛的故事最為完整。大衛是家族中年紀最小的一位,看不出來與巨人歌利亞奮戰過,又是未來以色列的國王。他這項特點使佛羅倫斯人極感興趣。他充沛的精力和年輕的自信代表著共和政體的精神。當時共和國由一群瘦弱的軍隊組成,這宛如大衛展示在眾人面前的形象──弱不經風,但卻是個力抗巨人的勇者。他同時也是音樂家、作家、有名的豎琴家及聖歌作者,集多才多藝於一身。因此佛羅倫斯視他為城市的表徵,今日他的形象可在全市見到。

出自不同名家之手的大衛像

第一座出現在西方世界裡的大衛像出自多納泰羅(Donatello,1384~1466年)之手,他的青銅鑄大衛像沒有任何支撐物,不像古羅馬的浮雕技法,觀賞者可以以360度欣賞他。多納泰羅刻劃的大衛臉上,流露出一抹令人費解的微笑、及肩的頭髮、頭戴月桂葉裝飾的帽子、腳上套著靴子、前腳踩著被砍下的巨人歌利亞的頭、一隻手插著腰、另一隻手拿著寶劍。面孔及不太壯碩的身軀,近似正在發育的孩童 。

委羅基奧(Andrea del Verrocchio)的青銅大衛像完成於1473~1475年之間,受梅第奇家族所託。委羅基奧詮釋的大衛像,令人感興趣的地方是,據說委羅基奧是以當時在他的工作坊當學徒的年輕達文西,當作藍本製作而成。

米開朗基羅的大衛像被保存在藝術學院(Galleria dell’Accademia)。他原先一直站立在舊市政廳前,1527年暴民衝進廣場,打壞了他的左臂;十九世紀中,義大利完成統一大業,各類專家無不呼籲為大衛找個新家,避免他遭受崩裂粉碎的危險,於是藝術學院成為大衛的新家。

米開朗基羅的《大衛》像,1501~1503,高517公分,佛羅倫斯學院美術館。(Shutterstock)米開朗基羅的《大衛》像,1501~1503,高517公分,佛羅倫斯學院美術館。(Shutterstock)

米開朗基羅率先展現大衛像令觀者為之驚歎與敬畏的精神,這也是米開朗基羅聲名大噪的原因。他不同於先前藝術家刻劃的大衛形象,腳踩歌利亞的頭及年輕的身軀。米開朗基羅的大衛,壯碩的體格散發著威武之姿、氣概萬千、唯我獨尊之勢,呈現君王風範。他刻劃的大衛是在迎戰巨人前的心理狀態。兩腿張開站立(古典傳統的姿勢)、肩膀微微的扭動,他的頭不是正面直視,而是轉向左前方,這樣的安排創造了更多視覺的移動,感覺他是活的、栩栩如生的。他眉頭深鎖流露出威氣,兩眼炯炯有神的望向遠方,粗大的手掌似乎能擎天;手臂上的青筋、經脈隱現,似是準備奮力一搏。如潮水般湧進的人們把他圍成一圈一圈的,我只敢遠觀竟不敢向前接近他一步。

到佛羅倫斯,光是在藝術學院欣賞米開朗基羅的大作就值回票價了。除了大衛像,還有四座米開朗基羅的雕塑被放置在大衛像前的展示廳裡,他們是未完成的「奴隸」,亦可說是「囚犯」。他們極盡扭曲身體之勢,異於米開朗基羅典型的塑像特點。即使是「未完成」之作,從形態上強烈地傳達出藝術家內心的煎熬,他們像是被囚禁在大理石裡,在生命接近結束時,依然想要奮力的掙脫困禁在他們身心的枷鎖。(篇幅有限,內文有刪節)

——轉載自《新紀元》◇

延伸閱讀
聖女貞德 被嘲笑的神跡
2023年04月10日 | 1年前
北美沙漠上 不死的自由中國魂
2023年02月07日 | 1年前
北方文藝復興作品值幾頭牛?
2022年12月19日 | 1年前
在柏拉圖學院的一天
2022年12月26日 | 1年前
文化與帝王
2022年11月11日 | 2年前
【煤鄉紀實】林下養蜂(上)
2022年07月12日 | 2年前
煤鄉紀實——山裡人家(1)
2022年06月08日 | 2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