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髖關節科技新突破 行動續航力升級
退化性關節炎是銀髮族常見的疾病之一。初期症狀並不明顯,當感覺到大腿外側和臀部痠痛,走路有些卡卡,這可能是髖關節退化的警訊!據健保署統計資料顯示,台灣每年約有兩萬人因退化性關節炎、股骨頭壞死、股骨頸骨折等疾病,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以緩解疼痛,找回活動能力。
張先生50多歲時,因步行疼痛影響工作而就醫,確斷為退化性髖關節炎,經評估需進行換髖治療。因擔心過早置換髖關節,恐日後二次開刀,他以工作為由拖延治療,僅服用止痛藥來緩解疼痛。可當他退休準備接受手術時,卻發現他的另一側髖關節因過度承受壓力導致損壞,不得不置換兩側人工髖關節。
高市大同醫院骨科主任陳崇桓表示,其實這樣的案例並不罕見,部分患者因考量人工髖關節有使用年限,擔心未來須做二次手術,而選擇忍痛拖延手術,反加速另一側關節磨損崩壞,在臨床上確有許多雙側換髖的案例。
歐洲統計報告指出,置換人工髖關節後,再次開刀翻修的主因為:墊片磨損、髖臼杯鬆脫、以及髖關節脫臼。陳崇桓說明,患者如拖延手術,讓退化的髖關節持續磨損,將增加手術困難度。患者因疼痛而避免使用患部行走時,除了加速另一側的磨損,也會讓患側肌肉萎縮無力,導致未來術後增加脫臼機率。
針對髖關節換置手術,寶建醫院院長李炫昇表示,過去傳統手術是從大腿外側或後方切開十五公分以上的傷口進行置換,患者術後臥床及復健的時間也較長,但現在微創手術技術精進,可以避免破壞韌帶與肌肉組織,有效縮小傷口減少患者術後癒合時間。
李炫昇說,國內置換人工關節手術的成功率高達99%,在手術技術純熟的情況下,影響髖關節長期使用的關鍵在於材質是否耐磨抗氧化、以及能否與患者本身的骨頭緊密結合。
李指出,傳統材質墊片在植入人體後容易氧化磨損,新一代超耐磨墊片則透過特殊製程技術加入維他命E,足以提升抗氧化能力,並減低磨損率,可增加10-20年以上的使用年限。此外,新材質墊片更加輕薄強韌,能為患者爭取更大活動角度,並提供更安全的包覆,可望降低脫臼造成的二次手術風險。
他強調,當前換髖手術已相當成熟,除了選用耐磨材質外,也要考量人工髖關節與自身骨頭的結合度,而髖臼杯則是主要關鍵。相較於傳統髖臼杯,3D列印的髖臼杯模擬真實人體骨骼,其表面孔徑有助於骨細胞生長,讓髖臼杯能夠與患者的骨骼緊密結合,減少鬆脫發生率。他籲請患者應及時就醫勿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