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手術醫材入侵 調查:近9成5民眾渾然不覺
市調公司波仕特22日公布「臺灣民眾醫療器材來源認知現況調查」顯示,近9成5民眾不知道手術用醫材進口來源包含中國,近8成民眾對中國品牌有負面印象,其中僅5.4%知道手術用醫材進口來源包含中國。也就是不信任中國醫材品牌的民眾,對攸關性命的手術用醫材存在中國品牌渾然不知。
據工業技術研究院2021年《醫療器材產業年鑑》指出,臺灣從中國進口的醫材進口值連年上升,2018至2020年分別是新臺幣74億、81億、96億,2020年進口值更逼近百億。
調查顯示,9成5民眾購買日常用品時,曾注意產品來源地。在特別注意產品來源地的民眾中,近8成對中國品牌持有負面印象。造成中國品牌負面印象主因,以品質管理不佳居首(76.1%)、其次為安全性有疑慮(74.1%)、做工粗糙及容易壞(57.4%)。相較於歐美、日韓品牌產品,民眾對中國品牌產品抱持較高的不信任。
健保給付調整標準來自「價量調查」,價量調查每次將計算全臺各大醫院購買該手術用醫材的費用平均,並以此平均費用作為下次給付標準。
調查顯示,近5成的民眾認為價量調查不合理,其中近8成擔心價量調查制度恐降低健保給付醫材的品質保障(77.4%),近5成認為價量調查恐造成現有品牌退出臺灣市場(48.2%)、認為應該讓醫材恢復市場機制(49.9%)。超過半數認為價量調查制度合理,其中逾7成認為因健保逐年虧損,價量調查制度立意良好。
調查也顯示,認為價量調查合理的民眾中,高達9成對中牌醫材沒有信心,當被問到是否會擔心因價量調查制度,導致未來能選擇的醫材品牌受限,甚至只有中牌醫材可用時,亦有高達近8成民眾表示擔心。
波仕特指出,中國品牌手術用醫材憑藉著彈性的價格大舉進入臺灣醫療環境,導致健保給付手術用醫材的費用逐年持續被拉低,長久下來,可能造成來自歐美、日本的相同功能手術用醫材品牌因無法承擔虧損,進而退出臺灣。
波仕特表示,民眾普遍對中牌醫材缺乏信心,卻無法自行選擇手術用醫材,導致繳了健保費,卻可能在不知情的狀況下使用不愛好的中牌醫材,呼籲政府應確實做好守門員的角色,確保品質精良且受民眾信任的醫材品牌能夠留在醫療市場,並建議民眾手術前主動詢問醫師醫材來源國以保障自身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