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讓你累了嗎?
「倦怠」是離職潮的主因之一,許多勞工因身心俱疲,決定求去。經過了近40年的廣泛討論,世界衛生組織(WHO)已於今(2022)年一月,正式把「工作倦怠」(Burnout)納入國際疾病分類。
所謂的「工作倦怠」,是一種症候群,來自於工作場所長期的壓力,而未曾被成功處理者。
桃園療養院臨床心理師黃瓊葦說明,根據世衛組織所公布的職業倦怠有三大症狀:
1. 感覺能量耗竭、筋疲力盡。
2. 對工作有抽離感,對與自己工作的事感到消極、憤世嫉俗。
3. 專業效能降低。
黃瓊葦指出,據統計資料顯示,2021年受僱勞工感到倦怠的比例比2020年多了43%。超過一半以上的人曾因工作倦怠出現情緒憂鬱焦慮、頭痛、肩頸僵硬、腰痠背痛、睡眠困擾、抵抗力低下的狀況。
疫情更加速了大眾對職業的倦怠,如遠距或分流辦公的工作與休息時間難切分,工時可能更長,也可能讓工作量相較過去更為增加;再者,若孩子被匡列隔離、停課,許多工作者還必須同時間兼任照顧孩子的責任。黃瓊葦表示,越來越忙的日子,很可能會迷失原本的方向,忘了照顧自己還有找回初衷,就這樣被時間和生計推著走。
黃瓊葦說,許多民眾就算有休假,可能也會因為種種因素不敢休。比如:休了也總還掛心工作、無法對自己交代、不想造成別人的麻煩、成為別人說閒話的對象等。最後只得把這些不適的感覺硬撐過去、自己吞,最終在身體亮出黃燈,或是同事或老闆建議、答應之後才會「放寬標準」,很節省的使用休假。其實,這樣的休息效率相當不佳。
民眾對於工作表現的感覺變糟了,且遲遲沒有改善時,須了解到這些不舒服長期下來可能會造成許多心理問題,開始嘗試將之視為一種「疾病」的可能。黃瓊葦建議:
1.這時可先暫停一下,試著使用自己常用的紓壓方式照顧自己。
2.重新檢視工作內容,切分成好達成的階段性小目標,全神貫注,一次只做好一件事。
3.企業則可聚焦倦怠、慢性疲勞、壓力管理、情緒紓壓等面向舉辦相關心理健康促進活動。
黃瓊葦期許,透過社會大眾裡外同時的努力,才能更促進健康友善的職場氛圍,與良好的工作效率,達到雙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