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無戰事?認知戰已「犯臺」

【記者李怡欣/臺北報導】

在臺灣每一個人早已深陷「認知戰」中而不自知?長期觀察中國對臺資訊戰威脅的學者沈伯洋、何澄輝在網路廣播節目「報呱全世界」線上分享「資訊戰、假訊息」識讀。學者提醒,「以真摻假」模式最易上當,傳統媒體、網路新媒體都可能成為認知戰「戰場」。

近期假消息包括,調查局受訓學員結業自拍「抖肩舞」影片遭移花接木進行曲解;因太魯閣號事故請辭的交通部長林佳龍要接行政院長位置,內容配上林佳龍開香檳畫面等惡意詆毀的內容。

台灣戰略模擬學會研究員何澄輝表示,假訊息是典型中共對臺認知作戰(Cognitive Warfare)手法。有別於過去槍炮軍艦機戰爭,新型態戰爭「依賴你生活模式而生」,植入「讓你自己覺得『投降是上策』」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效果;傳統媒體、網路新媒體都可能成為認知戰「戰場」。

「以真摻假」模式最易上當

納粹是認知戰始祖,二戰時期德國宣傳部長戈培爾曾經說過:「混雜部分真相的說謊比直接說謊更有效。」「謊言重複一千遍,也不會成為真理,但謊言如果重複一千遍而又不許別人戳穿,許多人就會把它當成真理;我們的宣傳對象是普通老百姓,故而宣傳的論點須粗獷、清晰和有力;混雜部分真相的說謊比直接說謊更有效,宣傳的基本原則就是不斷重複有效論點,謊言要一再傳播並裝扮得令人相信」。何澄輝提醒,「以真摻假」模式最容易上當,極權者利用人性,操弄群眾。

臺灣部分媒體明知是造假資訊仍去報導傳播,稍晚再做修正文更正,但錯誤效力已擴散,這種未堅守新聞倫理的故意行為,讓政府困擾且疲於奔命回應,消耗社會資源,更會引起對立,敵人目的就達成了;值得憂心的是,假資訊、逸樂化、資訊爆炸,佔據臺灣民眾時間,讓人沒有多餘心力檢視真偽,並且分散了對更重要國際局勢的關注力。

關注中國威脅 民主實驗室繪「中國攻擊路徑」圖

台灣民主實驗室理事長、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助理教授沈伯洋觀察,一般臺灣人不會惡意解讀假訊息,多半當對方好意但分享了不實內容、並非刻意,不過,他們追蹤發現,有幾個政治類賴(Line)群的創群工程師,其實看不懂臺灣流行用語「注音文」,進一步比對其大頭貼,更發現照片景物是福建沿海。「這引起我們警覺」沈伯洋說,因為福建是對臺工作重要基地,疑似是來自對岸有系統行為。沈伯洋與他的團隊,正在嘗試將中國攻擊路徑的「人流、金流、在地協力者與中共統戰部關聯」描繪出來。

以新疆棉事件為例,沈伯洋指出,很多人建議把「共產黨與人民分開」,問題是共產黨擅長操作民意,像是共青團等五毛,會選擇議題「揣摩上意」,透過反覆演練與輿情報告,專挑通勤與睡前,大量放假訊息洗認知。新疆棉、MBA挺「反送中」議題,就是中共輿論戰「擦槍走火」,操作「愛國主義」過頭,導致歐美國家對中國更反感,輿論戰造成反噬、自食惡果。

同一媒體散播謠言又事實查核

除了增強媒體識讀能力,民眾也會仰賴「事實查核」,不過查核單位可能有「選擇性事實查核」情形,備受爭議。對此,沈伯洋表示,「最怕製造假訊息者,自己充當事實查核單位」,例如中共官媒《人民日報》規劃「謠言粉碎機」欄目,他們在柬埔寨散播假訊息,然後再出來闢謠,目的是建立當地對該報的信賴。可見訊息戰變種進化迅速,民眾防不勝防。

資訊戰新型態手法

臉書針對個人喜好,推播中國人製作的軍事、中國電影的創作內容給台灣民眾。

讓臺灣民眾潛移默化,被動接受中國文化的影音內容。

某臉書粉專,以中國禁臺灣鳳梨事件背景,改編日本對鳳梨通關檢驗卡關新聞,渲染日本禁臺灣鳳梨。

事實是日本根本沒禁臺鳳梨,但惡意訊息已透過配合的平臺散播出去。

乘客上車後,計程車司機刻意播放「特定影片」為中國大外宣(此模式類似2018年,替店家出有線收視費,小吃店綁特定電視新聞頻道)。

「系統性作為」意圖影響乘客認知,這與司機個人立場偏好無關。司機可能是無辜的,無奈接受車行(上司)命令照做。

南部出現直接在家裡信箱中收到充滿貶抑臺灣價值、溢美中國國力的文宣或報章書刊。

2017年也曾傳出中國媒體與臺灣計程車隊合作,將詆毀臺灣的文宣報紙夾放車內供民眾閱覽。

工作職場上來自於經濟壓力或是頂頭上司的要求,而成為中國大外宣「在地協力者」。

如案例三。

資料來源「報呱全世界」EP50         本報記者李怡欣整理

本篇報導改編自「報呱全世界」節目https://pourquoi.tw/2021/04/11/podcast-world-ep50/

延伸閱讀
把臺灣說壞 中共認知戰亂民心
2020年10月20日 | 4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