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腦中風 醫師揭飲食關鍵

(shutterstock_大紀元製圖)
(shutterstock_大紀元製圖)

文/邱顯學(腦神經專科中西雙執照醫師)

人們長時間處在代謝症候群(三高)的狀態中,腦中風的發生年齡已有年輕化的趨勢。 

以往年輕型的腦中風患者都有可查察的潛在危險因子,而近年來卻很難下定結論,歸根究柢就是飲食失調、作息紊亂與生活壓力等生理上的失衡,再加上缺乏運動,疾病自然提早上身。 

如果你以為中醫養生只是教人吃對食物就不會生病,那就大錯特錯了。「飲食有節」,才是中醫對於「吃」的養生觀點,也就是類似現在的「生活飲食健康管理」,可為預防形成代謝症候群多一份防範,降低導向腦中風的可能。 

遠離腦中風的飲食之道

飲食有節,指的是吃東西要有所節制,並符合食物的量、食材的物理本性、季節性和取得來源。中醫認為,不合時節的食物不吃,這是因為每個人所居住的環境,與所在的氣候分布及地理環境密切相關,而地球大氣、引力、磁場的不同,也影響在該地區上生存的有機體,什麼樣的氣候、區域,當地就會生長出什麼樣的農畜食材,供應給在當地生活的人,這是讓當地人類永續生活的基礎。 

飲食有節,指的是吃東西要有所節制,並符合食物的量、食材的物理本性、季節性和取得來源。(Fotolia)飲食有節,指的是吃東西要有所節制,並符合食物的量、食材的物理本性、季節性和取得來源。(Fotolia)

然而,在全球化貿易與資訊快速流通的現代,大家獲得食物的來源早已跨越了時空的限制,利用運輸科技讓南北半球食材互換,利用農業科技讓東西半球產地互移,現在不論是寒熱帶的食材,或是不受季節反差限制的科技農產品,這些「不合時節」的食物在台灣都夠輕易吃到。 

也許你會狐疑,農業科技或運輸食材不就是為了解決某些地區食物來源不夠的問題嗎?這就問對了,在人類過度開發地球資源的情況下,最終要爭奪的就是糧食。如果你已了解飲食有節的積極意義,另一個飲食有節的重要意義就是,從現在開始就別老是強調「吃到飽」,為了你自己脾胃納穀的功能健全,也為了珍惜地球資源。 

五穀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和纖維素,是人體熱能的主要來源;五畜動物性蛋白質可以作為人體營養必要的補充。(Fotolia)五穀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和纖維素,是人體熱能的主要來源;五畜動物性蛋白質可以作為人體營養必要的補充。(Fotolia)

仔細思考人是否需要一日三餐?其實根據「飲食有節」之道,小嬰兒一天需要被餵奶5~6次,成年人一天吃2~4餐,臥床者管罐飲食一天需要5~6餐,人體會根據不同的年齡及生理狀況,調整身體所需的攝食內容。關鍵在於總卡路里數(熱量)的攝取,其次是礦物質、維生素、蛋白質、脂肪、醣及電解質等各項營養素的均衡。 

所謂吃得健康,絕非在於吃了多少健康食品或補充品,而是依照每日作息消耗量計算出自己該攝取多少熱量。以運動員來說,需要的熱量絕對大於一般人,三餐外加宵夜,餐間偶爾還會有點心,運動員胖了嗎?沒有。但運動員退休以後呢?一定胖,而且是快速發胖。

因為退休後他的每日作息消耗量遠低於從前,但消化系統的慣性沒有被刻意阻斷,攝食熱量也沒有減少,豈有可能不發胖?所以「吃什麼」和「吃多少」都是吃東西有所節制的重點。 

此外,人們常屈服於攝食量不足所產生的飢餓感中,但是以台灣的就食便利性而言,往往是心理依賴的程度遠超過生理需求量。沒有計算自己熱量的消耗量與攝食量是否合理,沒有把身體維持在穩定的代謝平衡中,這反而是「趨凶避吉」,讓自己步入疾病的風險中。

所以「吃什麼」和「吃多少」都是吃東西有所節制的重點。(shutterstock)所以「吃什麼」和「吃多少」都是吃東西有所節制的重點。(shutterstock)

10種不健康的飲食

․ 反式脂肪

․ 高脂肪飲食

․ 酒精攝取過量

․ 醣類攝取過量

․ 只吃速食

․ 低(無)纖維食物

․ 偏食(營養不足)

․ 鹽分攝取過量

․ 吃太多再製食物

․ 吃太多隔夜食物

中醫「飲食有節」的養生重點

以中醫觀點的「飲食有節」來看,其執行方針是以《黃帝內經》的「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為主。五穀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和纖維素,是人體熱能的主要來源;五畜動物性蛋白質可以作為人體營養必要的補充。五菜、五果則是指蔬菜水果對臟腑有充養、輔助作用,因為果蔬含有人體必需的大量維生素和礦物質。 

在食材挑選上。儘可能以生活區域所產的當地食物為主食,中醫觀點動植物食材和人在同一種環境氣候條件下生長,物理性質接近,身體自然較易適應。此外,粗加工食物勝於精加工,久食過精食物,體質狀態不升反降,疾病多發。能一物全吃的食材,儘量全吃。如全麥麵粉,就是一物全吃,既無浪費,營養又全面。 

除了食材以外,還必須「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這是指要注意食物氣味相合。酸、苦、甘、辛、鹹五味各有所偏,不論多食何味食物,都會造成體內陰陽失衡,故日常食之,必須五味合理搭配,才能達到陰陽平衡目的。食物攝取量也必須有所節制,多關注攝取物的營養成分及熱量分配,讓身體維持相對穩定的消化生理。最後,進食時間儘量規律,無論進食時間間隔或進食的時間長度,如果偶有突發狀況需要增加或減少進食次數,要審慎評估食入量是否過多或不足,且要調整餐與餐間的空窗時間,但不適合常常變動進食節奏。 

◆「飲食有節」的5養5助之道

1. 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

2. 儘可能以生活區域所產的當地食物為主食。

3. 粗加工食物勝於精加工,最好可以一物全吃。

4. 酸、苦、甘、辛、鹹,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

5. 食物攝取量有所節制,進食時間儘量規律。 

──摘編自《下午5點02分,我中風了》,(商周出版提供)◇

延伸閱讀
男手發黑疑中風 醫生:褲子掉色
2019年12月09日 | 5年前
中風三前兆 醫師:出現應即就醫
2019年10月29日 | 5年前
瘦身新招 醫師推薦音樂減肥法
2019年08月25日 | 5年前
憶食光 來自台南的孩子
2019年06月06日 | 5年前
飲食文化「筷」樂用餐
2019年05月09日 | 5年前
腹瀉疫情升 注意飲食手部衛生
2019年03月26日 | 5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