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內超音波 彌補心導管缺失
一名55歲男性因半夜胸痛,送至國泰醫院住院,同時接受24小時心電圖監測,當半夜胸痛時,心電圖出現ST段上升變化,起初懷疑是血管痙攣,安排心導管檢查,但血管攝影只顯示輕度狹窄,進一步使用血管內超音波(IVUS)檢查,發現病患因嚴重的粥狀斑塊造成狹窄,經手術放入支架,半夜不再胸痛。
國泰醫院心臟內科醫師廖智冠說,心導管檢查是將顯影劑注入冠狀動脈,經過數位化透視攝影產生平面影像,像是無法顯示粥狀斑塊的組織型態,為能夠了解斑塊的結構及分布狀況便可以使用血管內超音波檢查。
他說明,血管內超音波是將精細的超音波探頭放在導管的前端,以心導管相同的操作方式推送到冠狀動脈血管中執行超音波環狀掃描,用以檢查冠狀動脈的內部情形。像是動脈血管壁及粥狀斑塊的組織型態、成分組成,及分布情形,同時可精確測量血管內徑大小及截面積。
廖智冠表示,血管內超音波檢查也可判斷出冠狀動脈病血管病變,如鈣化、血管內膜撕裂、血栓、血腫、血管分叉,或血管重疊導致影像模糊的病變;了解在血管支架置放後,支架是否有良好擴張、貼壁的情況。另外,在複雜性冠動脈介入治療,處理左主幹冠狀動脈病變、分叉病變或慢性全阻塞病變時,可以導引治療的策略以及增加成功率。
他提及,血管內超音波歐盟使用率約7%、美國20%、日本88%,他推估台灣與美國相近;心臟內血管超音波是有健保給付,但是周邊血管內超音波健保就沒有給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