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茶
「能摘天上月,難採山中寶。膠南玉觀音,武夷大紅袍。」(茶諺)
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茶的原產地,自從茶被發現以來,便與人們的生活結下不解之緣。
傳說茶葉是在西元前28世紀的神農時代被發現的,當時的人們生活條件很艱苦,經常染上各種疾病。神農為了幫助人們解除疾苦,踏遍千山萬水,親自品嘗各種植物。神農能夠透視自己的肚子,看到那些植物在體內的變化,可判斷哪些無毒、哪些有毒。
他嘗遍百草,也曾多次中毒,最多曾一日中了七十二種毒,全靠茶才得以解危。於是就有了「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故事。
唐朝的陸羽,被稱為「茶聖」,他一生嗜茶,且精於茶道,因寫下世界第一部有關茶的專著《茶經》而聞名於世。
武夷岩茶
十分偏愛武夷岩茶那種特殊的岩韻,入口回味悠長,讓人品飲之後難以忘懷。
武夷岩茶中「四大名樅(叢)」之一的「大紅袍」產於武夷山天心岩九龍窠的懸崖峭壁之上,方圓一百二十華里(六十公里)內,有三十六峰和九十九岩,群山疊翠,峽谷縱橫,溪澗爭流。
這裡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露較多,雲霧繚繞,良好的沙礫土壤中礦物質十分豐富。陽光照射下的茶樹和岩石顯得格外的豔紅似火。早在宋代時,武夷岩茶即成為貢茶。
相傳古時有位路過武夷山進京趕考的秀才,因腸腹疼痛而倒在路邊。天心寺的老方丈看到後,就沖泡了大紅袍茶給他喝下,秀才很快病體痊癒。後來這位秀才金榜題名,中了狀元,於是他重返武夷山致謝,並脫下自己身披的紅袍蓋在茶樹上,「大紅袍」的名字由此而得。
「大紅袍」茶葉條形鬆散勻整,色澤烏潤;其沖泡出的茶湯清澈而明亮,因發酵程度的不同而呈現出橙黃至深紅的不同顏色;入口有特別的醇厚感,不僅回甘較快,還具有十分明顯的悠長而厚重的「骨感」,其香氣獨特且持久濃厚。所謂「山川精英秀氣所鍾,品具岩骨花香之勝。」
當年乾隆皇帝對武夷岩茶的味道一見傾心,曾提筆寫下「建城雜進土貢茶,一一有味須自領,就中武夷品最佳,氣味清和兼骨鯁」。(〈冬夜煎茶〉)
清代詩人袁枚評讚武夷岩茶道:「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櫞,每斟無一兩,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果然清芬撲鼻,舌有餘甘。一杯之後,再試二杯,令人釋躁平矜,怡情悅性。」
當地人說,「大紅袍」是乞丐的外表、皇帝的身價。對於武夷岩茶獨特的「岩韻」,有的茶人將其描繪為:「不輕飄、有東西、有骨頭、厚重、持久、齒頰生香、過喉潤滑。」也有的茶人認為是「泥土香、燒焦的岩石香、岩石上的青苔味、水蜜桃味、粽葉香、焦糖香……」眾說紛紜,群口不一。
古人云:「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
東方美人茶
傳說中的東方美人茶是上天巧妙安排的神奇美味。每年端午節前後,是我最期待的東方美人茶的採收期。
相傳百餘年前,英國茶商將此茶呈獻給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品嘗時,女王驚歎其獨特的茶香,觀其外貌宛如溫柔的東方美女,且產地位於東方的福爾摩沙(台灣),乃命名為「東方美人茶」。
東方美人茶生長在背風面、潮溼、日光充足且無汙染的獨特環境中,由採擷茶樹中最嬌嫩且被「小綠葉蟬」叮咬過的「一心兩葉」精製而成。
縫衣針般大的小綠葉蟬把鋸齒樣的觸鬚扎進葉子,吸收水分和養分,但並不吞噬葉子,在陽光的照射下,它的分泌物產生酵素,略帶白毫的香葉嫩茶無法進行正常的光合作用,個頭變小,顏色變成金黃。
經蟲子咬過的嫩葉沖泡後其茶片看不見一點疤痕,表面完整,光潔如洗。葉身呈白、青、紅、黃、褐五色相間,亮麗的琥珀色茶湯,天然的蜜香和果香,甘醇甜爽,回味持久。類似紅茶的發酵工序,是以蟲害為極品的烏龍茶。
古人云:「從來佳茗似佳人。」(蘇軾〈次韻曹輔寄壑源試焙新芽〉)
由茶入道的女人,會用心去細品香茗,會用心去對待現實的生活,會用心去保持著溫柔與嫻靜的美好品性。
鐵觀音茶
金秋十月,正是品飲秋茶的好時節。
鐵觀音茶素有「春水秋香」之說,其春茶湯水鮮爽醇厚回甘好;秋茶香氣更高更長久,令人心曠神怡。
古人云:「烏龍奇香飄四海,觀音神韻傳千年。」
鐵觀音是烏龍茶的一種,屬於半發酵茶類,外形條索捲曲,色澤褐綠,肥壯圓結,茶香濃馥,有天然的蘭花香,以獨特的「觀音韻」聞名,其湯色金黃,滋味甘鮮醇厚,回甘悠長,香銳而濃,素有「綠葉紅鑲邊,七泡有餘香」之美譽。
傳說安溪縣松林頭茶農魏蔭信佛,十分虔誠,每天早晨必奉一杯清茶於觀音菩薩像前。一天,他上山砍柴,偶然發現岩石隙間有一株茶樹,在陽光的照射下,閃閃發亮,極為奇異。於是他將其挖回,加以精心培育,並採摘試製,其成茶沉重若鐵,香味極佳,信為觀音所賜,遂命名為「鐵觀音」。
鐵觀音的品飲方式現在仍然沿襲傳統的「功夫茶」泡法。
軟水泡茶滋味更佳。用軟水沖泡過的鐵觀音,有如空谷幽蘭,靈妙鮮爽,清高雋永,其滋味十分醇厚濃郁,但濃而不澀,郁而不膩,回甘悠長,飲後齒頰留香。
真是「舌根未得天真味,鼻觀先通聖妙香。」(〈嘗雲芝茶〉)
有朋自遠方來,饗以功夫茶。
白居易在〈詠意〉這首詩寫道:「或吟詩一章,或飲茶一甌;身心無一繫,浩浩如虛舟。富貴亦有苦,苦在心危憂;貧賤亦有樂,樂在身自由。」
古人云:「茶者,察也。」若能藉茶之鏡時時返觀內視,察自身之不足,進而不斷修心養性,完善自我,方能得茶道之真諦也。
古人如此,今人亦然。若能融入茶道之中,做到淡泊名利與世無爭,即可無羈無絆自由自在,體味由茶入道之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