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不毒在劑量 冷靜看待食安問題
這兩、三年來,台灣發生了幾件食安事件,造成社會很大的不安,民眾對各式各樣的食品充滿了疑慮,幾已到達歇斯底里的地步!連在食品中合法存在而對健康無害的添加劑,也被某些人描繪成有立即健康危害的有毒物質。
其實一個物質進入體內是否會造成傷害,決定的因素在於該物質的毒性強度(Potency)與總攝入量。例如一般人認為無毒的水,攝取過量也會中毒,近期的報告指出,已有十四個人因水中毒(water intoxication)而死亡。肉毒桿菌毒素是劇毒,但極低劑量的肉毒桿菌毒素卻可打入皮下,幫助撫平皺紋,是核可使用的醫美產品。
為了增加作物的產量以及降低成本,農民必需使用農藥;為了保持新鮮度與增加美味,食品必需添加防腐劑等添加劑。這些化學物質的普遍使用,導致它們殘留在食品內。因此,各國政府依據科學研究的資料,取得每種化學物質不危害健康的每日可接受的攝取量(ADI),而且制定個別化學物質在食物(品)或飲料中的最高殘留限量(MRL)。
以近幾年爭吵不休的瘦肉精「萊克多巴胺」為例,牛肉中的殘留限量(MRL)為0.01ppm (即一億萬分之一),它的ADI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為每公斤體重0-1.0微克,換算成一個60公斤體重的成人為 60微克,相當於他可長期每天吃6公斤(60ug/0.01ppm=6.0)的牛肉,不會因萊克多巴胺影響健康。甚至即使萊克多巴胺超標10倍(看似很嚇人),但相對還是安全的,因ADI距離會對身體產生作用的劑量,即所謂的「沒觀察到有作用的劑量(NOEL)」每公斤體重67微克,尚有50倍之遠。
有了劑量的觀念,即可明白一杯某一農藥殘留超標5倍的茶飲料,其農藥殘留量可能還不及一份合格的蔬菜。有了劑量的觀念,也可以平心靜氣地作化學物質殘留的風險評估,減少紛爭。
【食安小百科】
*ppm (百萬分之一):
很小的劑量單位,例如水中含1ppm的鹽,相當於1小匙(1公克)的鹽溶在1噸的水中。
*ADI(每日可接受的攝取量):
指一個物質一輩子每天可以吃進去體內而不會影響健康的劑量。
*MRL(最高殘留限量):
指每一單位重量的食物中,被容許的化學物質之最高殘留量。
*NOEL(無可觀察到作用的劑量):
指一個物質被觀察到產生某一生理作用或不良反應的最低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