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供應鏈 台灣應強根健本以對

中國紅色供應鏈崛起,以低價策略搶攻市場。(Getty Images)
中國紅色供應鏈崛起,以低價策略搶攻市場。(Getty Images)

文/記者黃筠芸

30年來台商大量赴中國投資,台灣的資金、人才、技術等大量外流至中國,帶動中國產業全面發展,助長中國紅色供應鏈崛起;台灣企業卻因習慣、依賴中國的低生產成本,反而錯失產業轉型、升級的動力及時機。面對中國紅色供應鏈崛起可能帶來的骨牌效應,台灣避險迫在眉睫。

淡江大學經濟學系專任副教授蔡明芳指出,談到紅色供應鏈,之前中國清華紫光曾表態想要入股台灣的聯發科、想要買矽品,但現在看來雷聲大雨點小;紅色供應鏈現今對台灣的威脅,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是慢慢累積起來的,有的發展大到可以來搶台灣的市場,甚至不用是高階產品就能搶到。

蔡明芳以面板廠為例,指出台灣面板現在也開始在大量轉型,像友達、群創也不再做大面板廠,因為目前全球對於面板尺寸著重在手機等行動通訊裝置的大小,而這種尺寸只需要舊面板廠規模就可以切出來。「也是就說,有很多廠商已經發現到這樣的情況,也不斷在調整方向,開始慢慢轉型。」

蔡明芳表示,現在台灣所面對的中國市場,背後由中國共產黨的專制政權操控,是一個眾所皆知的事實;理論上,正常的廠商應該都知道這樣的紅色供應鏈對台灣所產生的威脅。蔡明芳認為,「紅色供應鏈」實質上就是台灣過去所謂的「進口替代」,但以前是用「亞洲四小龍」等比較正面的字眼,也許不久的將來就會有「越南供應鏈」出現。其實不只台灣,連韓國、日本也遭受紅色供應鏈威脅。

對於紅色供應鏈崛起的威脅,蔡明芳分析,以目前產業轉型而言,中國還沒辦法擺脫量產模式,加上全球目前整體經濟難復甦,低薪普遍,即使紅色供應鏈靠量產不斷搶攻,能搶到的市場也有限。

蔡明芳提到,經濟學裡面有四個W:WHERE(哪裡)、HOW(如何)、WHAT(生產什麼),最後一個WHO(誰)最重要,為誰生產。如果只知道一直生產,卻不知道要賣給誰,就會造成庫存;台灣、韓國有這種情況,但中國更嚴重,因為它動不動就「傾國家力量在發展」,尤其高科技產品一代一代更新,生命週期越來越短,替代率很快;尤其是靠砸錢就容易進入的產業,通常技術門檻也不會太大,「我們不需要去擔心,他們將資源放錯地方,反而對它們自己變成威脅。」

那台灣該如何因應紅色供應鏈?蔡明芳認為,「如果我們眼睛只放在紅色供應鏈,很怕人家來追的時候,那永遠不會有辦法改變。」他建議企業家,看看外面,例如東南亞,台灣有很多不錯的產品,品質好、價格相對便宜,可以賣到東南亞某些還沒那麼先進的國家。

蔡明芳表示,未來希望台灣可以發展優質又永續的供應鏈,不要再用低技術水平去跟人家削價競爭。對於新政府即將上台,可能推動一些「能點燃台灣經濟」的創新產業政策,蔡認為,就目前新政府挑選的產業看起來,看來不是隨便亂挑的,是不管藍綠都認為有機會的產業。如果政府可在這上面有產業政策,讓經濟引擎運轉起來,對整個台灣經濟就會有幫助。如果一個產業可以強起來,在地經濟就會出來,就業就會慢慢回來,員工薪水增加,消費力就會回來。但是他也強調,不能只是一昧地持續補貼,這樣不是好的事情。

日前工商團體不斷公開表達,希望政府加速完成兩岸協議監督條例,並持續推動服貿與貨貿協議,勿讓兩岸停止互動交流。對此,蔡明芳表示,往中國走的論點,也許在某些產業有這樣需求。但這是一個選擇問題,不是台灣跟美國打交道,美國就會帶給有好處,重點應是台灣跟什麼市場、什麼樣的公司打交道。

蔡明芳舉例說明,就像台灣的HTC也可以賣到中國去,但為什麼銷售還是賣輸蘋果,就是某種程度來說,產品有沒有競爭力也很重要,想在中國製造商品,但在中國賣不出去,一樣的商品,消費者如果是品牌導向,可能會選擇品牌好但價高的,相反,如果是價格取向,就可能選擇最低價的,造成中間水準的產品最難賣,蔡說:「我有很多陸生,清一色全部用蘋果」,就可以嗅出端倪。

蔡明芳強調,「不能因為品牌走不好,就認為是關稅太高」,再回頭來要政府冒險簽訂貿易協議以降關稅,雖然不可否認,1~2%總利潤影響很大,但如果對方開放我們的廠商可以過去,就可能相對要開放廠商進來,會不會影響台灣的經濟,這也是需要顧慮的。◇

延伸閱讀
景氣差年終縮水 企業調薪意願低
2016年01月07日 | 9年前
9月出口連8黑 今年轉正無望
2015年10月07日 | 9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