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貿年底難談完 經長:陸降稅未達預期
兩岸《貨品貿易協議》預計12月下旬進入第13輪談判,外界關心協議是否可以談完?對此,經濟部長鄧振中9日表示,原本預計年底前談完,「但因為有些我們希望對方能夠減讓的項目還沒達到我方水準,而對方有些要求我們也還無法答應」,所以雙方要談的事、克服的差距仍很多,因此經濟部不會預測何時達成,但會盡量往前走。
為避免重蹈《服貿協議》覆轍、被外界質疑黑箱,國民黨立委李貴敏9日特別舉辦公聽會,邀請中鋼、光電業、遊艇業、石化業、橡膠業、精密機械業、漁業等業界代表,以及學者、政府官員出席與會。由於與會代表多是《貨貿協議》受惠產業,故普遍傾向支持兩岸簽署《貨貿協議》。
不過淡江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蔡明芳表示,簽署《貨貿》對台灣一定有利有弊,但當前的「紅色供應鏈」崛起,令兩岸產業競爭、替代性加劇,嚴重衝擊台灣出口表現,「難道簽了《貨貿》就不會被替代了嗎?在經濟學上我找不到這樣的邏輯。」
蔡明芳質疑,兩岸產業的替代性一直升高,在台灣仍有關稅保護的時候被砍得那麼辛苦,在簽完《貨貿》、貿易成本更低了之後,中方難道就會砍得不凶了嗎?而且即便消除了關稅等貿易障礙後,兩岸的產業仍有許多的不對等,這些都是政府要考慮的。
對此,鄧振中坦承,中國「潛規則」特別多是出名的。但他強調,紅色供應鏈崛起、反傾銷等問題,是存在於中國與任何國家之間,大家都受到一樣困擾。他說,現在台灣已經開放了,沒有辦法再退回去了,應該要討論的是如何強化體制、檢查、反傾銷過程的處理。「不是《貨貿》簽了,台灣經濟就起來」,要提升的是整體經濟,《貨貿》只是一個環節,台灣要做的事還非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