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學校興起 促親近大自然 學生品行成績都變好
資訊科技日新月異,加快了訊息流通,但網路成癮的問題也隨之浮現,孩子整天黏著平板電腦,卻是生活低能兒,肥胖、注意力不集中、缺乏創造力;他們追求感官刺激,即使到了戶外還抱怨真實的風景比不上宣傳好看,欠缺對自然的敬畏與感激。
當今被隔離的自然
美國資深作家理查‧洛夫(Richard Louv)2005年的著作《失去山林的孩子》,震撼美國教育界。書中提到,成人價值觀的偏離,已經使得新一代失去徜徉大自然的權利。這個問題的出現有多方面原因,而解決問題的關鍵是取決於大人的態度。
洛夫引述的研究發現,近幾年來都市公園的設計趨勢及營利性室內遊樂中心的增加,使孩子越來越難自由地玩耍。教育體系則瀰漫著把高科技產品當救世主的迷思。研究顯示,教學場域過度重視電腦這項工具,卻排擠了學生接觸藝術、自然的機會。
該書還提到,環保運動雖然緩解了自然環境的開發壓力,卻微妙地在另一端剝奪了孩子親近自然的權利。從前的孩子成長於荒野中的奔跑、遊戲、蓋樹屋、釣魚,但現代人基於安全、秩序、保護動植物等理由,制定了無數的規則,孩子不僅沒有學會保護環境,反而接收到「在戶外自主遊戲不受歡迎」的訊息。
孩子從小被教導雨林被破壞,正以驚人速度消失殆盡,但孩子可能連教室外的草地都沒踩過。教育專家警覺到:「孩子沒有和自然直接打過交道,他們開始把自然與恐懼、災難聯想在一起,而不是歡樂和奇蹟。」
垂釣涉及道德問題?
熱愛垂釣的洛夫曾面臨了一個道德責難,因為狂熱的動物保護主義者認為垂釣會使魚疼痛,應該禁止這種行為。這種極端的思維忽略了「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的事實,人有利用自然的權利,問題是學會善用、學會保護與尊重,才能真正找回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
對此,環境律師小甘迺迪(Robert Kennedy, Jr.)形容,如果人把自己從自然中抽離,也就是把自己「與那些將我們連繫在一起的事物相割離」。上帝透過種種方式和人溝通,自然是其中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沒有什麼比得上造物所展現的精緻、優雅和喜悅。
小甘迺迪說:「如果我們摧毀了大量的自然資源,鋪設鐵路而不再能接近河流、因汙染而不能垂釣,或者制定諸多的規則禁止人們到水上活動,從道德上來說,這相當於將地球上最後一本《聖經》的最後一頁撕毀了。」
以自然為師 效益彰顯
與此同時,教育界也發現讓學生體驗大自然在學習成就及道德提升上的顯著效果。具體的例證如,美國波特蘭市環境中學的老師利用當地的山川河流設計教案、進行教學,結果該校96%的學生在解決數學方面達到或超過該州的標準,其他學校的比率只有65%。此外,達拉斯的霍齊基斯小學,一年原本有560起違規事件,在實施環境體驗課程2年後,違規事件降至50起。
這樣的效果令人振奮,證實了一個世紀前美國哲學家兼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主張體驗教育及教學「根植於土地」的重要性。
同步國際 台灣受肯定
既然自然對人類是如此地重要,國際上也有各種行動相繼展開。非營利組織環境教育基金會(FEE)的國際計畫「生態學校」(Eco-Schools)是其中之一,該計畫得到聯合國認證後,於1994年在歐洲啟動。生態學校以「永續環境」為宗旨,鼓勵學生自主參與有助於永續生活的行動,並且鼓勵學校成為帶動社區的動力。
這項計畫提供了能源、水、氣候變遷等10項路徑,參與的學校不論在偏鄉或都市,都可以依自身的條件選擇路徑;在認證上,具體的步驟與評量指標協助學生與學校檢視行動成果,達到標準,即可獲得銅牌、銀牌或最高「綠旗」的榮譽。20年來,全世界已有60個國家、4萬多所學校響應生態學校計畫。
鑑於氣候、環境是人類的共同課題,參與的學校能透過視訊會議、參訪,分享交流成果與心得;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也是把學校推向國際,增進學生國際視野的策略之一。
台灣因為不是聯合國的成員,無法成為FEE的會員,但在行政院環保署與美國環保署的合作下,「台美生態學校聯盟伙伴計畫」誕生,台灣的學校透過該計畫即可加入生態學校的大家庭,等級與國際同步。
截至103學年度,台灣已有44個學校加入聯盟,新北市建安國小、聖心女中得到綠旗,台南市虎山國小、金門縣金湖國中也分別得到銀牌、銅牌認證。孔子說:「德不孤,必有鄰。」在這項全球課題上亦然,台灣只要付諸行動,就能成為國際社會的一員,受到重視與肯定。◇
----------
3分鐘認識Eco-Schools
◆什麼是生態學校(Eco-Schools)?
生態學校是聯合國認證的國際計畫,旨在讓學生透過有趣、行動導向的學習做出達到永續世界所需的變革。參與學校均遵循「7步驟」,讓學生在任何力所能及的地方主導過程與行動。提出具體成果、達到標準的學校即被授予認證。
◆何為7步驟?
1.生態行動團隊
2.環境檢查與稽核
3.發展生態行動計畫(10種路徑)
4.監控與評估進度程度
5.與教育課程連結
6.與社區連結
7.發展生態任務宣告
◆生態學校路徑有哪些?
1.能源
2.水
3.氣候變遷
4.交通
5.學校土地:發展校園綠色環境
6.消耗與廢棄物
7.健康生活
8.健康校園:減少環境致病因素
9.生物多樣性
10.永續食物
資料來源:FEE 記者黃捷瑄/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