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止捷運喋血 找回道德良善力量(上)

⊙趙芷菱

面對台灣首宗捷運喋血事件,台灣社會瀰漫著不安與疑惑的氛圍。教育心理學家陳彥玲教授分析,台灣應找回美好的道德良善力量,以正向思維,化危機為轉機。

台灣首宗捷運喋血事件,重創國人心靈,治安一向良好的台灣,竟然發生如此慘劇,讓社會瀰漫在一股恐慌、不安與疑惑的氛圍中。如何撫平社會大眾的心靈,並避免二次傷害,是政府與社會各界所關心的焦點。教育心理家陳彥玲教授認為:「應以正向思維,化危機為轉機,找回台灣美好的道德良善力量,帶給世界光明與希望。」 

遏止效仿潮 防堵效益差

陳彥玲表示:「雖然凶嫌有其應負的法律刑責,但也不要一昧地譴責,這對探究犯案原因及遏止『行凶模仿潮』毫無助益。此時嫌犯心理也需要幫助,對社會上類似的『反社會人格者』,也能避免激化,使大家擔憂的『模仿犯案潮』得到化解。」 

日本社會在1990年代開始頻繁出現無差別殺人事件,現每年平均發生一起。日本一開始和台灣一樣感到驚恐與憤怒,某些輿論呼籲國家應該速審速決,以安民心並防止惡行效仿蔓延,但後來日本發現,這些所謂的「防堵」措施,都沒辦法遏止類似事件接連發生。 

陳彥玲說:「很多跡象都可以判斷凶嫌鄭捷其言行及心理已嚴重偏差。無可諱言,父母親對子女的教養責無旁貸。但在學校裡,老師、同學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老師更是專職的教育工作者,應該比家長更有能力教育好孩子。但現在有多少老師只當個『經師』專注於課業上,忽視品德教育才是最重要的。」 

人師關乎學生一生 

鄭捷原是國防大學理工學院學生,因功課不佳遭退學,鄭為軍費生,其父母親還賠償學費台幣46萬元。陳彥玲懷疑「退學」是否也是加劇鄭捷偏差行為的導火線?她說:「類似退學這種模式好像從小學就開始,有些老師會認為『只要這個學生不在我班級就好!』,或對有些沉默、孤僻的孩子缺乏關愛與輔導。試想,老師以這種心態教育學生,對其人格成長會造成什麼影響?」

鄭嫌表示,在小學五年級時就自覺求學過程長,長大後還要工作,未來會很痛苦,所以就計畫殺人,並自殺。他在高中畢業紀念冊上竟留言「我沒放火燒我家!」這種字眼出現在要保留一輩子的紀念冊上,老師應及時警覺。 

沉迷電玩、血腥小說鑄錯

國中後,鄭嫌對於網路遊戲逐漸沉迷,高中喜歡看殺人小說《大逃殺》。國中同學說,在國中、高中,乃至大學階段,鄭捷每隔一段時日就會對他提及殺人計畫,記得鄭捷提過想要效法日本的「電車殺人事件」,只不過近半年來,鄭捷談論殺人計畫的次數格外頻繁。高中同學也發現,鄭捷書包裡經常放美工刀,曾經聽他說過「想用刀改造世界」,也常常說「想殺人」、「想要做一件大事,就是殺很多人」,也因此對他漸行漸遠。

鄭捷平時宅在家,沒女友,除了寫小說,更嗜好玩血腥格鬥遊戲,沉浸在爆頭、打殺等畫面中。警方調查,鄭捷有寫恐怖小說的習慣,內容常提到「殺人、刺人」;今年4月,他再度進行創作,寫下一段:「懲罰世界的人民,要在電車上殺人」,內容描述血淋淋的殺人過程,並PO上網路,他的高中同學驚見,認為「這已不只是小說,而是活生生的殺人計畫」,覺得事態嚴重,馬上向鄭捷就讀的東海大學反映。

東海的教官得知後,找鄭捷面談,鄭捷以「我有寫小說的習慣」等理由說服教官,並拿出多部他創作的恐怖小說,以證明4月寫的小說,並非殺人計畫,教官信以為真。鄭捷可能因怕計畫曝光受阻而提前犯案,罪行情節與他的創作如出一轍。

跡象顯著 未防範於未然

「防範犯罪於未然!」陳彥玲表示,以上種種跡象,父母、師長、同學應該多少都有察覺異狀,卻沒能及時阻止這場殺戮。(待續,受限篇幅文有刪節)──轉自《新紀元周刊》◇

延伸閱讀
換工的記憶
2015年05月11日 | 9年前
鄭捷想道歉 被害家屬痛批別演戲
2015年04月27日 | 9年前
鄭捷一審判4死刑 褫奪公權終身
2015年03月06日 | 9年前
台日教師PK 小學道德研討
2014年12月29日 | 10年前
心 • 眼之間
2014年09月17日 | 10年前
德行療百病
2014年09月11日 | 10年前
道德是福澤之根
2014年07月24日 | 10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