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工的記憶
小時候,處在窮困、物資缺乏,新台幣流通不是很盛行的年代,公路局巴士發動時,還是從引擎外面車頭用手搖的,標會都是稻榖會。
那時,家裡僅有7千坪農地,最後在父母及8兄弟姊妹(1姐7兄弟)合作努力下,一甲一甲的從農會高利息貸款買來耕作,最後近2萬坪農田,那是父母帶著全家大小,從一滴滴血汗辛辛苦苦所付出締造而成的祖產。
農田2萬坪的稻田,總是永遠有做不完的事,忙呀!忙!家裡忙不過來,只好請幾位「長工」,每天協助忙東忙西的處裡雜事。但碰到犁田、插秧、田裡除草及割稻時,雖有7個壯丁及大姐同時協助家裡工作,但人手還是顯得不足,於是請鄰居的親朋好友前來協助。
當時請工人是要付工資,為了節省開支,只好採取以「工」換「工」方式。譬如:甲農在農忙時,左右鄰居都會前來幫忙,事情告一段落,左鄰右舍有相聚到乙農幫助,然後丙農、丁農⋯⋯依此類推。如果人力多付出的就可拿工錢,少付出工者就要付錢,這種以「工」換「工」的良心「秤」方式進行,在筆者幼時年代相當盛行,且蔚為風潮。
在道德、信用尚佳的那年代,不只這樣,連建房舍鄰居都會主動前來幫忙,且不須任何工資,只需煮一餐豐盛佳餚即可。敦親睦鄰、純情、微妙友善的互助互動,在當年純樸社會,可說發揮得淋漓盡致。不過伴隨著時空變遷,講信用的風氣逐漸式微,最後難再找回,讓人感嘆!這社會怎麼啦?
當年幼小以「工」換「工」的記憶,如今筆者雖已被無情歲月刻下老翁的痕跡,但腦海印下不可抹滅的懷念,至今仍然記憶猶新。面對目前拜金主義橫行,錯綜複雜的環境、道德急速滑落的社會,想要找回昔日純情,看來只有找對「正」法修行,否則難以「滅」邪歸正、力挽狂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