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五大菜系講求鑊氣 宛如王子公孫、風流典雅的粵菜(上)

「咕咾肉」又稱糖醋里脊,滋味酸甜可口,味道香氣四溢,另有一說因其歷史悠久,又稱作「古老肉」。(攝影/林伯東)
「咕咾肉」又稱糖醋里脊,滋味酸甜可口,味道香氣四溢,另有一說因其歷史悠久,又稱作「古老肉」。(攝影/林伯東)

文/張正

中華料理的烹飪技藝歷史悠久,經歷代名廚傳承至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菜系,其中影響最大的為川菜、魯菜、粵菜、淮揚菜及東北菜。這些菜系代表了中國各地色、香、味、形俱佳的傳統烹飪技藝。

粵菜是中國菜的主要菜系之一,形成於秦代,迄今已有2千多年的歷史。粵菜以廣州菜為代表,包括潮州菜和東江菜(客家菜)所組成。特點是博採眾長自成一格。如粵菜烹調方法中的泡、扒、焅(火靠)、汆,是從北方菜的技法中移植過來的,而焗、煎、炸又是借鑑西菜的烹調方法而來。

取各家之長,再從本地菜的清鮮精美相結合而達到獨特完美。粵菜以優越的地理條件、豐富的資源使其在製作上取料廣泛。早在西漢《淮南子‧精神篇》中載有粵菜選料的精細和廣泛,而且可以想見千餘年前的廣東人,已經對用不同烹調方法烹製不同的異味已遊刃有餘。

古代,中原的移民到來之前,嶺南越族先民就已有獨特的飲食風格,自秦漢開始,中原漢人不斷南遷進入廣州。他們不但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知識,同時也帶來了「燴不厭細,食不厭精」的中原飲食風格。

到了唐、宋時期,中原各地大量商人進入廣州,廣州的烹調技藝迅速得到提高,到了明、清,廣州的飲食文化進入了高峰。據清道光二年(1822年)的有關文獻記載:「廣州西關肉林酒海,無寒暑、無晝夜。」

另外,這裡的人長期受海外文化的影響和滋潤,看重傳承,又不固於傳統,在統一中顯出靈活、清新和年輕,在中國飲食體系中突顯富於改革和創新的特色。它吸取西菜麵點和外來飲食中的許多優點,重視積極借鑑、吸納。消化外來飲食文化的先進方面,進而融會貫通於民族飲食文化之中。

燴不厭細 食不厭精

廣東地區擅烹野味,製法多樣,菜品繁多,講求「鑊氣」。粵菜用料十分廣泛,不僅主料豐富,而且配料和調料亦十分豐富。為了顯出主料的風味,粵菜選擇配料和調料十分講究,配料不會雜,調料是為調出主料的原味,兩者均以清新為本。講求色、香、味、型,且以味鮮為主體。

口味豐富清淡是粵菜特點之一,吃法講究生、鮮、嫩、爽、滑、香。清淡以清中求鮮、淡中求美,口味上隨時令轉換而有所不同。冬春比秋夏較於濃郁。味形結構也隨原料和調味要求的變化而變化,故能適應各地人們不同口味的需求。常用的烹調方法有扒、煎、蒸、炸、炒、燉等。而焗、軟炒、軟炸是其他菜系不用的或少用的,且有很深的造詣。

粵菜第二個突出特點是,用量精而細、配料多而巧、裝飾美而豔,而且善於在模仿中創新,品種繁多。 粵菜選料廣博奇異,品種花樣繁多,令人眼花撩亂。天上飛的、地上爬的、水中游的,幾乎都能上席。鷓鴣、禾花雀、豹狸、果子狸、穿山甲、海狗魚等飛禽野味自不必說;貓、狗、蛇、鼠、猴、龜,甚至不識者誤認為「螞蝗」的禾蟲,亦在烹製之列,而且一經廚師之手,頓時就變成異品奇珍、美味佳餚,每令食者擊節讚賞,嘆為「異品奇珍」。

粵菜的第三個特點是,注重質和味,口味比較清淡,力求清中求鮮、淡中求美。而且隨季節時令的變化而變化,夏秋偏重清淡,冬春偏重濃郁,追求色、香、味、型。食味講究清、鮮、嫩、爽、滑、香;調味遍及酸、甜、苦、辣、鹹;此即所謂五滋六味。(待續)◇

延伸閱讀
過年出國玩 鄰近國家成首選
2015年01月22日 | 10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