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的捐款經濟學(上)

外界不願意為地震捐款的心聲。(網路圖片)
外界不願意為地震捐款的心聲。(網路圖片)

⊙何清漣

中國早就從貧窮之國成了多災之國,中國政府也反覆強調「多難興邦」。不過,精通「壞事變好事」這類唯物辯證法原理的中國政府,積多年扶貧救災之經驗,創立了世界罕見的「捐款經濟學」。

隨著這一社會主義特色的「捐款經濟學」漸成體系,中國人的捐款疲勞症也日益嚴重。概括而言,中國特色的捐款經濟學有三大原理:

第一:捐款成為政府第二財政收入

中國政府一向將NGO理解成「以民間組織名義出現的政府組織」,慈善要做,但肥水不流外人田,得自家人掌控才放心。於是先成立數家由自家人掌控的慈善基金會,或是允許其發彩票,如中國殘疾人聯合會;或者利用人類重視後代教育的善心,由各級政府攤派捐助,如希望工程。

每逢中國發生什麼天災人禍,比如愛滋病,地震、洪水之類,由媒體發動獻愛心攻勢做社會總動員,讓民眾、企業以各種形式獻上愛心,這些捐款多由中國紅十字會笑納。

當捐款數量多時,如2008年汶川地震後,各基金會獲得來自國際國內的捐贈高達585.93億元人民幣,政府見獵心喜,一紙令下,要求所有的公益慈善組織將收到的捐贈匯繳給政府部門。

第二:捐款具稅收的強制性和無償性

中國政府利用中國的單位管控功能,層層下達捐款指標,務求完成。各單位乾脆直接從工資中扣除。偶然還要由單位「代買」上百元福利彩票,為殘聯做點貢獻。

在單位內部,捐款多少按職務級別的規定,逐級降等。開始還接受一些舊衣物等,後來乾脆下令,「要尊重災區人民的需要」,只許捐錢。

這類行政介入下的「自願捐款」,最開始主要在深圳、廣東等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推行,理由是這些地區的生活水平高了,要為全國人民做貢獻,以後才推廣至內地。

第三:捐款使用黑箱化

政府部門壟斷慈善捐款,卻從來不肯公開帳目。據說部分沒有財務審計,部分即使有財務審計也只是走過場。這一傳統由來已久,只是近年來慈善捐款已成為涉及甚廣的公益事業,加上傳播媒介的革命,這個問題才進入社會公眾視野。

2008年汶川地震與1976年唐山地震間隔近30年,中國人對災難都有十指連心之痛,出於自願也好,行政力量介入也好,全國人民對捐款並無怨言。只是政府背景的最大慈善機構紅十字會陷入郭美美醜聞,慈善基金使用黑箱化的問題曝光,終於導致雅安地震之後出現反捐款活動。

北京並不反思民間為何反捐款,反而通過各單位施加行政壓力向社會逼捐。為了讓民間「自願」獻上愛心,政府下發通知派捐,黨政事業機關、學校及公司都要求員工捐款,並提出具體的捐款數額,要求不同崗位的員工捐100至300元不等。連幼兒都未能逃避逼捐。(待續)◇

延伸閱讀
中國如今多諛臣(下)
2013年05月07日 | 11年前
中國如今多諛臣(上)
2013年05月07日 | 11年前
中國特色的捐款經濟學(下)
2013年05月03日 | 11年前
中國特色的捐款經濟學(下)
2013年05月03日 | 11年前
關於「籠子、老虎與蒼蠅」的隨想
2013年01月30日 | 11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