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博班擴招 3年增逾4成
上海交通大學2026年博士招生規模預計約5千人,3年以來擴招逾四成,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多位學者及評論人士指出,其背後涉及當局就業壓力轉移、學校缺錢等制度困境,也引發學位「灌水」疑雲。
部分科系學費達78萬元
上海交通大學研究生招生網發布的招生簡章顯示,2026年博士研究生預計招生約5千人,其中校本部約4千人。學費方面,全日制理工科博士每年1萬元(人民幣,下同);非全日制會計博士整個修業期間(4至6年)學費總計達78萬元,全日制會計博士52萬元,全日制心理學博士27萬元。上海交大研究生招生辦工作人員回應九派新聞稱,聯合培養項目相關費用可由企業報銷。
公開資訊顯示,上海交大2024年博士招生規模為3,500人,2025年招生規模為4,000人,2026年招生規模擴大至5,000人。博士招生規模在逐漸擴大,2026年的招生人數較2025年增長25%,三年累計擴招幅度超過40%。此外,公開資訊顯示,2025年該大學新生約5千餘人,博士招生規模已與大學招生人數基本持平。
不只是上海交大,中國多所重點大學近期公布了2026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章程,並列出招生規模。例如,西安交通大學擬招2,900名博士生,南京理工大學約1千名,天津南開大學擬招1,800餘名。
專家:教育體系腐爛典型表現
旅澳法學家袁紅冰11月22日在接受《大紀元》採訪時表示,大學擴招是制度性惡果,「大量博士生的招收,實際上是中共教育體系澈底腐爛的一個典型表現」。
袁紅冰認為,大規模招收博士生尤其是在職博士生,已成為部分教育系統內部人員「獲取黑色經濟利益進行貪腐活動」的途徑,他還認為,當前「畢業即失業」的就業困境迫使大量大學畢業生繼續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這一現象是「中國目前經濟危機在教育領域的一種表現」;此外,當前許多在職博士項目需要學生自費,高昂學費構成了額外的經濟負擔。
中共政策推動博士「批量生產」
中國大專擴張政策是1999年由時任中共教育部長陳至立推動實施的,使如今成千上萬的應屆大學生畢業即失業。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鄭也夫曾表示,擴張令實質競爭被推遲到下一輪,大學學歷的含金量已經不足,要競爭研究生學歷了。
鄭也夫的話一語成讖,如今中共開始推行博士生擴招。2025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明確提出支持大專院校擴大大學教育招生規模,增加研究生培養規模,提升博士研究生占比。
各界擔憂學位含金量降低
針對大規模擴招,多位評論人士在中國社交平台上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教育觀察博主「小盧老師」認為擴招有幾個優點,包括高額學費為學校帶來可觀收入,可延緩畢業生進入勞動力市場的時間,緩解就業壓力;博士生成本低於正式科研人員,具有成本優勢。
但他同時也對博士培養品質表示擔憂,認為「批量生產」模式難以保證博士教育的含金量,並質疑這種培養方式能否為企業和科研機構創造實際價值。
另一位博主「老丁說在職碩博」認為本次擴招呈現三個特點:非全日制定向招生擴大,面向在職人員且學費較高;專業博士擴招幅度大於學術博士;理工科尤其是人工智慧、新能源、生物醫藥等領域擴招明顯,人文社科類擴招相對有限,當局意在重倉押注理工科。
時事評論人士「大頭侃人」則認為,不僅是上海交大,包括浙江大學、清華大學今年博士招生名額大約都在5千名左右,僅僅這三家大學招生總數已超過1980年全中國博士招生總量,單校招生規模也超過美國頂尖大學的總和。他追問:「招五千個博士,有五千個博導(指導教授)嗎?」並呼籲大學「尊重辦學規律」,避免因師資與招生規模不相符,而導致博士學位「灌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