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資併購保險公司 促美強化投審機制
英國廣播公司(BBC)18日公布最新調查揭露,中資企業曾低調收購美國情報人員專用保險公司,引發外界對中國可能透過商業併購取得敏感資訊的國安疑慮。專家指出,中國政府在嚴格資本管制下,能將國家資金導向海外特定產業,使商業投資成為潛在的滲透途徑,各國也因此強化投資審查機制。
根據報導,美國小型保險公司Wright USA專為CIA、FBI與其他情報官員提供責任保險,掌握大量個人資料。該公司2015年被中國復星集團買下,資金來自4家中國國有銀行提供的12億美元貸款,並以開曼群島架構完成交易。
消息在隔年被資深情報記者史坦(Jeff Stein)披露後,引起華府高度關注,美國外國投資審查委員會(CFIUS)介入調查,該公司後續再被轉售給美方買家。消息人士證實,此案是促使美國在2018年(川普第一任期)強化外資審查法規的重要案例之一。
報導表示,雖然該收購本身並未違法,但專家形容,中國企業與官方機構的關係緊密,使敏感資料可能因併購而落入不明管道,成為各國政府無法忽視的風險來源。
中國戰略性投資全球
BBC引述研究機構AidData最新資料指出,中國過去20多年透過國有銀行信貸支持,在全球投入逾2.1兆美元資金,其中約半數流向美國、英國與德國等已開發國家。
外界原以為中國資金主要前往開發中國家,但數據顯示,中資在富裕市場的收購同樣規模龐大,且部分與10年前中國官方提出的「中國製造2025」聚焦半導體、電動車與高階製造等產業領域一致。
報導指出,儘管北京已不再公開提及該項計畫,但專家認為,中國戰略方向仍持續透過海外投資來實現。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學者石宗瀚(Victor Shih)表示,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銀行體系,政府可引導資金流向特定國外併購案,使其產業政策與海外投資互相扣合。
不僅在美國,歐洲也出現過相關爭議。荷蘭政府日前因技術外流疑慮,接管了在當地營運的中資晶片製造商安世半導體(Nexperia)部分業務,並要求切割與中方母公司的連結,反映歐洲對待中資的態度趨於強硬。報導認為,未來歐美等國可能從「被動防守」轉為「主動盤點」產業鏈與關鍵企業,並以更積極方式阻絕可能的資訊與技術外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