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安世事件啟示:應以冷戰模式抗共

荷蘭政府以國家安全及技術轉移風險為由,於9月決定接管安世半導體(Nexperia),凍結其全球30個實體的資產與營運,並強制更換中方高層。(Shutterstock)
荷蘭政府以國家安全及技術轉移風險為由,於9月決定接管安世半導體(Nexperia),凍結其全球30個實體的資產與營運,並強制更換中方高層。(Shutterstock)

【記者宋唐、易如/採訪報導】

荷蘭政府接管晶片製造商安世半導體(Nexperia)事件已延燒一個多月。荷蘭政府這一大膽、前所未有的行動,標誌著歐洲在半導體領域,對中共技術管控進入新階段。專家表示,面對中共各式各樣的技術偷竊,西方應以冷戰模式應對。

荷蘭政府以國家安全及技術轉移風險為由,於9月決定接管安世,凍結其全球30個實體的資產與營運,並強制更換中方高層。對於荷蘭政府接管安世半導體,中共反應激烈,10月4日,中共商務部宣布禁止該公司產品出口。

學者:荷蘭早應該這麼做了

澳洲雪梨科技大學副教授馮崇義對《大紀元》表示,荷蘭早應該這麼做了,因為現在中共跟西方其實處於冷戰格局。目前針對中共的科技戰、資訊戰、貿易戰、關稅戰,實際上正越來越向冷戰方向發展。

「如果不承認這種冷戰格局,就會犯很多低級的錯誤。」他說,冷戰是制度價值不同體系的雙方對決,最後必須決一勝負。在這種情況下,跟中共做生意、把技術交給中共政權,等於是一種資敵行為。

他指出,冷戰結束後,西方一度信奉「歷史終結論」,誤以為中共會走向民主化,因此在意識形態上放鬆了警惕。隨後的全球化中,美國精英們誤以為中共可通過「經濟接觸政策」走向政治自由化,這讓中共得以名正言順地竊取技術。

馮崇義表示,中共利用西方資本,一方面明目張膽地通過市場換技術,另一方面到海外去收購企業,並派出大量科技人員,大規模盜竊智慧財產權。像華為這類國企包裝成的民企,能獲得無上限的銀行貸款,是用國家能力去全世界招搖撞騙。

馮崇義強調,如果確認與中共是真實的冷戰,國家針對技術轉讓與出口,會有正當措施來防範。但若認為中共是一個貿易夥伴,西方科技公司與中共交往就是合法的。他表示,西方國家若不把中共視為冷戰對手,特別是歐洲許多國家如果不設防,就非常方便中共去盜竊其核心技術。

西方重啟成熟技術管制協定

安世半導體產品並不是最先進晶片,多屬成熟製程,為何成為管制對象?從表面原因來看,與美國最新管制措施有關。聞泰科技因涉嫌「協助中共收購擁有敏感半導體製造能力的實體」,2024年12月被列入美國「實體名單」。2025年6月,美國告知荷蘭,必須罷免安世執行長才能避免貿易限制。

但根據本報採訪專家的意見,實際上該事件反映出西方的科技管制已經觸及成熟技術及供應鏈主權領域了。

國防安全研究院戰略與資源所所長蘇紫雲對《大紀元》表示,雖說安世半導體是成熟製程,可是製作的工藝跟竅門仍是關鍵,這會最終決定產品的良率跟性能。「比如同樣是先進製程的台積電和三星,台積電的良率跟產品穩定性,就比三星高很多。」

蘇紫雲指出,儘管中國大陸也有成熟製程,但其良率跟晶片的穩定性可能比較差。若中共取得這些工藝竅門,將大幅改善自身產品穩定性,可能造成不公平競爭。

蘇紫雲表示,西方在1980年代曾對蘇聯有成熟技術管制協定,但到1990年代末冷戰結束後,此類協定就變得比較鬆散。不過,現在歐洲國家對中共的威脅已越來越清晰,因此正在採取更加嚴格的管理措施。

西方管制技術及供應鏈風險

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專任教授孫國祥對《大紀元》表示,對荷蘭政府而言,安世半導體事件有兩層風險:一是供應鏈風險,歐洲汽車工業若被中共控制的單一節點卡住,就會產生供應鏈風險。二是技術主權風險,歐洲境內長期累積的製造竅門、產線參數、品質體系和研發團隊,可能整包被拔走,複製到中國境內的子公司,導致歐洲母體被掏空,技術落入中國產業體系。

孫國祥分析,荷蘭政府引用《商品供應法》等國安工具,直接接管一家成熟製程的汽車晶片供應商,此舉非常不同尋常。這表明西方現在決定不再容忍,開始把成熟製程與整線搬遷也當成敏感技術管制範疇。「歐美正在往整個供應鏈主權思維走,而不是只卡住最尖端晶片,安世這個案例,是第一次將這種新的邏輯完整展現出來。」

孫國祥表示,北京的反應也顯示這不是單純的商業糾紛。中共商務部在10月4日就下令限制該公司的產品出口,等於把安世當成外交與產業報復的籌碼。

歐洲阻擊紅色資本收購歐企

實際上自川普1.0以來,歐洲國家與中共之間的科技戰已經展開。中共通過中國公司收購西方實體,尤其是歐盟國家科技公司,在2016年達到頂峰,該年也被稱為「中國資本歐洲年」。當時吉利收購富豪、中國化工收購先正達、美的收購德國機器人公司庫卡等交易震驚世界。此後歐洲各國明顯收緊政策,全面阻擊「紅色資本」收購歐洲企業。

自2020年疫情以來,義大利政府就對中共收購義大利公司採取強硬立場。繼2015年中化集團收購輪胎公司倍耐力股權後,2024年10月底,義大利梅洛尼政府依據《黃金權利法案》實質上剝奪了中化集團的權利。當局還阻止了義大利Manta Aircraft公司與中國瀋陽飛機共同開發民用飛機原型的合資計畫。

2024年7月,德國以國家安全為由,阻止福斯汽車將旗下燃氣渦輪機業務出售給中國船舶集團(CSSC)。此前在2022年11月,德國同樣以安全問題為由,阻止北京賽微電子收購德國晶片製造商Elmos。2018年,中國國家電網計畫購買德國電網業者五十赫茲20%的股份,最終交易也被擋下。

不過,馮崇義認為,目前歐洲國家的阻擋可能只是一些企業層面的個案,還沒有真正地上升至國家層面。因為這些國家跟美國之間是沒有科技壁壘,如果不採取措施,就相當於留給了中共一個後門。

他認為,上升至國家層面意味著要像荷蘭、歐盟、英國一樣,制定像美國那樣的出口管制清單。◇

★相關閱讀:
延伸閱讀
荷中官員通話 安世僵局暫無解
2025年10月22日 | 10天前
安世風暴 汽車晶片又斷鏈
2025年10月21日 | 11天前
連賢明:美中競逐 台灣選邊影響勝負
2025年09月23日 | 1個月前
分析:美中關稅戰升級的三重路徑
2025年04月13日 | 6個月前
2024中國晶片業倒逾1.4萬家
2024年12月27日 | 10個月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