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邃澄澈青花瓷 陳新讚:是技藝也是修行

陶藝家陳新讚認為,不可控是工藝的挑戰,也是藝術的魅力。(攝影/記者董憓陵)
陶藝家陳新讚認為,不可控是工藝的挑戰,也是藝術的魅力。(攝影/記者董憓陵)

文/記者董憓陵

“青花彩繪是一種需要耐心與專注的修練。”——陶藝家陳新讚

在陳新讚筆下,青花紋飾不再只是固定的古典圖樣,而是融入了個人的藝術語言。栩栩如生的藍鵲、傲骨冰霜的梅花、富貴吉祥的牡丹、清雅高潔的繡球花、如翡翠含露的愛心蘿蔔……他還將嘉義鄉土的風物、生活的觀察,巧妙轉化為器皿上的意象。

青花瓷,作為中國陶瓷藝術的經典代表,自元代以來便以其獨特的審美價值與工藝水準,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象徵,明清時期更成為皇家與民間的重要器物。藍白相映的美感,不僅影響東亞,也遠播歐洲。

陳新讚一邊用青花瓷茶壺倒茶一邊說,「青花不僅展現了東方文化的細膩與深遠,也在世界藝術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他認為,「青花瓷之所以能夠長久吸引世人目光,除了來自它的藝術美感,更因其承載了豐富的文化意涵、歷史淵源與跨文化交流的痕跡。」

栩栩如生的藍鵲。栩栩如生的藍鵲。(攝影/記者董憓陵)
栩栩如生的藍鵲(細部放大)。栩栩如生的藍鵲(細部放大)。(攝影/記者董憓陵)

柴窯燒市場反應冷淡 只能封存

陳新讚數十年如一日,專注於青花瓷的繪製與教學,用手中的筆觸為這片土地留下深邃而溫潤的藍白印記。

「身為專業職人,市場接受度就是關鍵。」陳新讚回憶自己當年的嘗試。他曾試圖回歸傳統工藝,挑戰柴窯燒製青花瓷,但由於成品效果及市場價格過高,臺灣消費市場反應冷淡,終究無法繼續推廣,退而採用瓦斯窯的燒製。陳新讚表示,「技術可以挑戰,但若市場無法支撐,也只能先封存。」

早期臺灣陶瓷業發展相當蓬勃,尤其鶯歌一帶,成為遠近馳名的陶瓷重鎮。然而隨著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大量延攬專業人才。臺灣本土陶瓷專業人才相繼被挖角,產業競爭力逐漸流失,國際市場的主導權也逐漸轉移到對岸。青花瓷這類傳統工藝的市場空間被急速壓縮,臺灣陶瓷職人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是一門技藝 也是修行

20歲那年,陳新讚懷抱對繪畫的熱情,毅然北上鶯歌,學習陶瓷。從車臺、上釉到彩繪,每一個環節都是一門專業的技術,他一步一腳印,扎實磨練技術,十年的配釉技巧奠定了他在青花瓷堅實的基礎,並為了加強自身的繪畫功底,於放假及空檔時間,專程跑到臺北拜師學畫,足足花了十年光陰。

之後,他成立「陳年陶藝坊」,展開一邊創作、一邊教學的雙重歷程。到今日被嘉義縣登錄為無形文化資產保存者,他的一生,幾乎就是一部與陶瓷對話的歷史。

「青花瓷的藍色,其實是用調好的鈷料畫好,再罩透明釉,高溫1,260°C以上的溫度燒製後,才會顯現出深邃而澄澈的藍白。」他示範繪製屬於他與母親之間的記憶——「愛心蘿蔔」時說,「如果我們的筆觸畫的時候看到水痕,燒出來還是會留下。」

陳新讚強調,「每一道工序包括胎體成型、青料繪製、釉下控制,都不可以有絲毫怠慢。」這是一門技藝,也是一種修行。每一道線條,既考驗手的穩定,更考驗心的沉著。每一次入窯,都像是一場未知的試煉,溫度稍有差池,便可能導致顏色失真或器皿開裂。「作品的完成,其實是一種人與火的對話。」

傲骨冰霜的梅花。傲骨冰霜的梅花。(攝影/記者董憓陵)

創作vs.代工 困境中依舊堅守

陶瓷工藝並非浪漫的筆觸,而是體力與精力的雙重考驗。陳新讚回想當初成立鶯歌第一個DIY手拉坏工作坊,週末需帶領學員進行手拉坯,週一又要回到工廠專注彩繪。他指出,「拉坯需要施力,畫圖則要求手指細膩輕巧。兩種工序互相衝突,導致手部痠痛,繪畫的手經常因為用力過度而不停發抖。」

然而,拉坯能帶來穩定收入,他不得不一度在創作與代工之間反覆拉扯。「累歸累,但那是一種必須的過度。」也是因為這一份執著,讓他在產業困境中依舊堅守,持續創作。

青花瓷的背後,不僅是繪畫技巧,更是深奧的化學與火候學問。釉藥的配方更是千變萬化,「只要多加一點,效果就完全不同。」

「燒窯時的氣流、壓力與火焰狀態,隨時影響成品。」電窯因操作簡便,成為目前陶瓷界的主流,但陳新讚仍偏愛瓦斯窯。「雖然辛苦,但瓦斯窯能呈現作品的生命力,讓顏色更具層次與變化。」特別是銅紅釉,在瓦斯窯中才能燒出獨特的紅色,甚至古代珍貴的「郎窯紅」與「金瑯釉」也都是以銅為基礎。

「這是一門永遠無法完全解密的學問。」多年來,他持續鑽研,從失敗中累積經驗,從錯誤中探索美感。這份不確定性,正是陶瓷的魅力所在,也是激發他不斷挑戰的動力。

火與土辯證 不可控的挑戰

青花瓷最為人讚嘆的,是深邃純淨的藍色,而這份藍,來自極為珍稀的「鈷料」。鈷,自古便是難得的礦物資源。元明時期所用的「蘇麻離青」,大多遠從西域或波斯輸入,價值堪比黃金。即使在今日,純淨穩定的鈷礦依然不易取得,品質的高低,直接決定燒成後色澤的細膩度與表現力。

然而,單有鈷料還不夠。繪製後覆上透明釉,必須進入窯中經過1,260°C左右的高溫燒製,才能展現藍白相映之美。「這個過程中,鈷料對火候極為敏感,若溫度稍低,藍色顯得灰濁無神;若溫度過高,則可能燒得發黑,甚至消失。」

「每一筆顏色都不是唾手可得,而是火與土的辯證。」陳新讚解釋,鈷料在高溫下會與釉藥中的矽、鋁等元素發生化學反應,呈色效果往往因窯內氣壓不同而千變萬化。尤其在瓦斯窯裡,還得控制還原與氧化氣壓的轉換。僅僅一絲氣流差異,都可能導致顏色從深藍、淡藍到紫黑的劇烈變化。

這種「不可控」正是工藝的挑戰,也是藝術的魅力。陳新讚表示,「你永遠無法完全掌握鈷料的脾氣,它考驗的不是技術而已,更是耐心與心境的磨礪。」

陳新讚談起配釉的難處時,不掩「又累又好玩」的矛盾心情。對他而言,陶瓷不只是職業,而是一種生命節奏。「當你在窯口等待火焰的時候,能感受到呼吸與時間的流動,正在與自己對話。」這種專注,已成為他日常的一部分。

富貴吉祥的牡丹。富貴吉祥的牡丹。(攝影/記者董憓陵)

走入教學 傳遞文化底蘊

在朋友的建議下,陳新讚開辦了青花瓷彩繪課程。最初只是在自己的陶藝坊授課,沒想到頗受好評,學員人數逐漸增加。後來,他甚至受邀與大學教授合作,設計相關課程。

對他來說,教學並非僅是傳授技術,而是要讓學員理解工藝背後的文化底蘊。「青花瓷的美,不僅是線條和色彩,而是歷史的積澱與文化的延展。」

2025年8月,「青花瓷彩繪」正式被登錄為嘉義縣無形文化資產,這是對他多年努力最具意義的肯定。

在全球化浪潮下,臺灣工藝如何走向國際,是不可避免的課題。陳新讚相信,唯有深化在地文化,才能在世界舞臺上展現獨特性。「青花瓷的美感是世界語言,但背後的故事必須由臺灣自己說。」

未來,他計畫結合茶文化、生活美學,讓青花瓷不再只是博物館裡的展品,而是進入現代人的日常,成為餐桌、茶席與生活場景的一部分。◇

陳新讚計畫未來結合茶文化、生活美學,讓青花瓷不再只是博物館展品,而能走入現代人的日常生活。陳新讚計畫未來結合茶文化、生活美學,讓青花瓷不再只是博物館展品,而能走入現代人的日常生活。(攝影/記者董憓陵)
延伸閱讀
台中推汙水接管 後巷變身彩繪祕境
2025年10月12日 | 1個月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