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東|地方創生 柴燒陶、林下經濟與職人精神

位於臺東縣卑南鄉美農村(舊地名斑鳩)的東鳩窯,陳民富與陳宥丞父子從事柴燒陶/複合產業模式,將陶藝、造林、香菇與咖啡結合,形成獨特的「林下經濟」與產業結合,創造營運正循環。
以盛產釋迦出名的臺東,有個卑南族「斑鳩」部落地區,這裡並非斑鳩鳥很多,而是因爲當地長滿野生小辣椒,原住民稱辣椒發音很像「斑鳩」而得名。
從農夫到陶藝家的過程
❝柴燒的魅力,在於自然窯變,柴火的溫度、窯內的氣氛,每一次燒成都是獨一無二的。❞
位於斑鳩的「東鳩窯」主人陳民富,原是一名種釋迦的農夫,並在山上種檳榔,意外接觸窯燒陶,至此一腳踏入陶藝領域。後來大兒子陳宥丞跟隨父親腳步投入柴窯。
陳氏父子的陶藝具曠野風格,從木柴、捏陶到窯燒,全過程都自己來,「我們燒陶用的柴來自自家種植樹木,燒成灰製成灰釉;咖啡與香菇的種植則充分利用林下資源自種自產。」陳宥丞說。
燒窯要漫長等待,需要4、5天燒製,接著兩週的降溫才能開窯,「柴燒的變化很大,窯內的擺放方式、火焰流動,都會影響最後的色澤與質感。我們不只是做陶,更是與火對話。」
為了讓作品更具獨特性,陳宥丞用自家造林的木材燒成灰,研發出獨特的灰釉。「全臺灣沒有人像我們這樣,把自己的木材燒成灰,然後再用來調灰釉,這是我們的特色。」
「我們堅持燒出來的作品要有一定的水準,不然就敲掉,這樣才能精進自己的手藝。」
從造林到林下經濟的轉型
「以前種檳榔,後來政府推動造林,我爸改種林木,成為第一批響應造林的林農。」陳宥丞回憶,當年選擇種植臺灣原生種如肖楠與牛樟,太辛苦。「你一棵樹種20年,賣出去一棵才300塊,根本不划算。但如果我們用這些木材來種香菇、燒陶,價值完全不同。」
陳家轉投入林下經濟,「我們的楓香木砍伐後,還會長側枝,8~10年又可再砍一次,這是永續的」,利用楓木種香菇,嘗試多種菌種,發現寒帶菌雖生長較慢,但品質最佳。「有些品種一定要低溫才長得好,我們當初種的時候,還擔心臺東氣候不適合,沒想到寒流來時,它自己長出來了。」
「我們種的寒帶菌特別慢,長得很大,一朵比小孩的頭還大,肉厚到3公分,吃起來口感像生魚片。」
林下有機咖啡 自種自烘受肯定
除了香菇,陳家也種林下有機咖啡。「當初造林後,土地閒置,我們想到可以在樹下種咖啡,這樣不影響林木生長,還能增加收益。」
「以前我們只會做水洗、蜜處理,後開始嘗試厭氧發酵」,更有挑戰性,「發酵時間太長,會有酒香;時間太短,層次不夠。所以每天都要去聞,到最理想狀態,停止發酵,開始乾燥。」
「老人家有大方向,我們年輕人則是精進細節。」陳宥丞說,父親創造了環境,他則負責提升品質。「很多人做咖啡只是農產品,但我們是用做陶的心態在做咖啡。每個細節都要做到最好,這樣咖啡才能真正好喝。」他們咖啡豆在2024年臺東縣精品咖啡評鑑競賽奪下金質獎與銀質獎。
建構完美產業閉鎖環
「我們家產業是完整的,造林、陶器、咖啡、香菇都自家產的」,「燒陶用的柴來自自家種植的樹木,燒成灰後再製成灰釉;咖啡與香菇的種植則充分利用林地資源。」
「客人來不只是看陶藝,還可以喝咖啡、買香菇,這樣才能創造價值。」陳宥丞說,這樣的經營方式讓產業達到自給自足的生態模式。
「我們的產業模式,不只是讓自己活下去,更希望能成為地方創生的一個典範。」陳宥丞說。透過跨產業整合,東鳩窯不僅復興了傳統陶藝,也打造了可持續發展的林下經濟。在全球化競爭與環境變遷的時代,這樣的模式提供了一個值得借鑑的成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