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裡|藺草收割 志工找到「初始」感動感動

文教基金會志工參與藺草收割體驗。(王國衍提供)
文教基金會志工參與藺草收割體驗。(王國衍提供)

文/記者廖儷芬

苗栗苑裡一場別開生面的藺草收割體驗。一群志工拋開都市生活,在翠綠田埂中戴起斗笠、彎腰下,揮灑汗水感受土地的生命力,「原來,這就是從頭開始的感覺!」這不是復刻過程,而是一次重新融入文化的真實體驗。 

文教基金會志工們踏進泥巴田埂,170 公分高的三角柱狀藺草,彎腰收割是艱鉅體力挑戰,「鞋子沾滿泥土、衣服溼透,眼神卻越來越亮。」

苑裡藺草收割體驗。(王國衍提供)苑裡藺草收割體驗。(王國衍提供)

攝影師全程記錄那翠綠田埂、熱情人群與午後金浪。(王國衍提供)攝影師全程記錄那翠綠田埂、熱情人群與午後金浪。(王國衍提供)
藺草收割看似簡單,但要割得不折莖、不浪費,捆得整齊、易搬,到鋪平日晒,每一環都有技巧。工藝師現場指導如何選時、分束、鋪晒,志工們將草一束束均攤,讓每根草都能均勻吸收陽光,就像練習一支繁複的舞。臺灣藺草學會理事長黃增楨笑說,有人頭暈、有人汗流成河,但沒有人喊苦,因為這是都市人久違的原始節奏。

從土裡長出來的獨特香氣苑裡「正三角藺」強韌、吸水、香氣馥郁,日治時期一度成為僅次於糖、米的出口產業 ,而今透過藺草學會藝師傳承,讓早期技術保留。

有人頭暈、有汗流成河,但沒有人喊苦,因為這是都市人久違的原始節奏。(王國衍提供)有人頭暈、有汗流成河,但沒有人喊苦,因為這是都市人久違的原始節奏。(王國衍提供)

志工拋開都市生活,踏進泥巴田埂,彎腰割藺草。(王國衍提供)志工拋開都市生活,踏進泥巴田埂,彎腰割藺草。(王國衍提供)
黃增楨說,這些技巧不是書本可教──從割草到晒草,每一個動作都是身體記憶的累積。他們在每束草、每段晒痕中,見證一代又一代人的勞作智慧。志工們在藺草田上種下的不只是信任,也是新種子萌芽。也許未來某位參與者,會將這份技藝轉化成包包、服飾或藝術品,為苑裡再創人文文化的新綠。◇

正在將藺草綑綁。(王國衍提供)正在將藺草綑綁。(王國衍提供)

他們在每束草、每段曬痕中,見證一代又一代人的勞作智慧。(王國衍提供)他們在每束草、每段曬痕中,見證一代又一代人的勞作智慧。(王國衍提供)

連孩子也來幫忙搬藺草。(王國衍提供)連孩子也來幫忙搬藺草。(王國衍提供)

志工們的藺草初體驗。(王國衍提供)志工們的藺草初體驗。(王國衍提供)

志工們正在鋪晒藺草。(王國衍提供)志工們正在鋪晒藺草。(王國衍提供)

俯拍志工們在苑裡晒藺草。(王國衍提供)俯拍志工們在苑裡晒藺草。(王國衍提供)

日治時期藺草一度成為僅次於糖、米的出口產業 。(王國衍提供)日治時期藺草一度成為僅次於糖、米的出口產業 。(王國衍提供)

日曬藺草的畫面。(王國衍提供)日曬藺草的畫面。(王國衍提供)

志工們第一次從割草中感受到文化的脈動。(王國衍提供)志工們第一次從割草中感受到文化的脈動。(王國衍提供)

藺草技藝轉化成現代的包包、服飾或藝術作品。(王國衍提供)藺草技藝轉化成現代的包包、服飾或藝術作品。(王國衍提供)

 

延伸閱讀
百年談文︱老車站裡的時光低語
2025年06月19日 | 25天前
在福字牆邊等一班幸福列車
2025年07月09日 | 5天前
樹洞守護者 貓頭鷹的自然詩篇
2025年06月23日 | 21天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