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初彩瓷的感悟 從一只破損瓷碗說起

文史工作者陳南榮在社群媒體上展示了幾件民國初年的彩瓷器物,雖然有些破損、斑駁,但在年逾七十的他眼中,這些器物反而更有味道。他說:「古早醫學不發達,很多人五十歲就要做大壽了。現在很多朋友過世,或者曾經歷生死關頭回來,更能體會人生無常,人能擁有的東西不多,最重要的是一顆開朗的心。」
這樣的心境,也反映在這些瓷器的用色與畫風裡。器皿上的人物、花鳥與自然景色,帶著一種從容與幽靜,讓人看著就能慢下來。
花鳥童趣 畫中有情
一只小茶杯,底款寫著「西益公司同業」,據說是江西瓷業公司民窯的作品。白釉底色柔和,杯邊繪有黃菊與綠葉,枝幹彎曲自然,葉脈分明,鳥兒靈巧生動,畫工極為細膩。瓷面釉彩均勻,光澤溫潤,整體構圖安排妥當,色彩層次豐富,可見當時畫師功力深厚。
另一對彩盤上畫的是兩位古裝童子放風箏,手中線繞向天際,一隻蝴蝶形風箏飛翔空中,周圍還有盛開的花樹、欄杆與橋面。人物神情專注,童趣盎然,可惜盤緣各缺一角,卻無損整體畫面的溫馨氣息。
早年礦物原料 色澤歷久彌新
陳南榮指出,這些民初彩瓷所用的顏料多是天然礦物,色澤柔和不刺眼,歷經百年仍不退色。「不像現在的化學釉,那種色澤會老得快,這些老東西是真的可以放得久的。」他說。
其中一件值得一提的器物,是一只畫有老翁與松樹的彩盤。老翁手抱壽桃,坐在松樹下,旁邊書寫「壽開城上人、五福壽居、南極星輝」等祝壽詞句。這類圖像常見於祝壽宴用器,也傳達出人們對長壽與健康的祈願。
缺角不損其美 反而更真
對於瓷器上的破損,陳南榮並不介意。他說:「這就是生活過的痕跡,不是放在倉庫裡的展示品,是家裡真正用過的東西,才更能傳出味道來。」
對他而言,這些彩瓷不只是藝術品,更是一種人生觀的象徵:有裂痕、有缺口,卻也有色彩、有故事。「我們能掌握的其實不多,倒不如每天運動、學習、做喜歡的事情,活得自在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