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創業 專家:先找市場痛點 再找甜蜜點

周秉輝說,AI新創有未來,但要真落地,找到痛點、找到市場,才有機會讓台灣的創新被世界看見。(記者戴德蔓/攝影)
周秉輝說,AI新創有未來,但要真落地,找到痛點、找到市場,才有機會讓台灣的創新被世界看見。(記者戴德蔓/攝影)

【記者戴德蔓/台北報導】

全球政經局勢瞬息萬變,從AI算力戰到供應鏈重組,創新不再只是科技實驗室裡的口號,而是企業生存的關鍵命題。10月21日於「臺灣週2025」登場的「亞洲創新盃」決賽,吸引逾70組海內外新創團隊同場競技,其中9組來自馬來西亞、日本及芬蘭等國。從智慧醫療、雲端應用到半導體創新,競爭激烈,對許多創業者來說,這不只是比賽,更是一場「從技術到市場」的壓力測試。

「亞洲創新盃」透過比賽挖掘具潛力的新創企業,打造亞洲最具影響力的資本與新創交流平台。擔任決賽評審之一的台智雲AI超算加速器計畫執行長周秉輝向《大紀元》表示,比賽最大的意義,不只在於台灣的新創在比,而是讓台灣的新創和亞洲各國有機會真正交流。

他觀察,今年參賽團隊的題材更為多元,除了AI與雲端技術,也有ESG與醫療創新等實際應用面向。台灣團隊出現以牙科拔智齒為題的創新專利。「那是一種讓拔智齒過程更安全、更不痛的新技術。」周秉輝說,「這種題目聽起來生活化,但市場非常大,全世界都有需求。如果商品化成功,不只是技術突破,更能直接改善人們生活品質。」

台AI新創 起步就被逼國際化

作為長年輔導AI新創的業界代表,周秉輝對台灣AI創業圈的觀察深刻:台灣AI新創很多元,技術很強。「但我們的挑戰在於市場太小。」因此新創若要存活,幾乎一開始就被「逼著國際化」,「很多團隊在台灣實證完技術後,就能用成熟的案例往海外走。」

周秉輝認為,台灣的新創若能善用政策資源與產業合作,建立實際應用場域,再結合國際募資與跨國夥伴,「是完全有機會在全球市場競爭的。」

作為長年輔導AI新創的業界代表,周秉輝對台灣AI創業圈的觀察深刻:台灣AI新創很多元,技術很強。「但我們的挑戰在於市場太小。」

他指出,相較中國或美國,台灣的內需規模有限,因此新創若要存活,幾乎一開始就被「逼著國際化」,「很多團隊在台灣實證完技術後,就能用成熟的案例往海外走。」

周秉輝認為,台灣的新創若能善用政策資源與產業合作,建立實際應用場域,再結合國際募資與跨國夥伴,「是完全有機會在全球市場競爭的。」

「AI不是炫技,是解決問題」

AI浪潮席捲全球,但從技術突破到市場成功,往往隔著一道深溝。周秉輝坦言,AI創業有兩個關鍵,「打中就贏一半。」

第一是「痛點」。「AI不是炫技,AI是解決問題。要先找到真正的市場痛點。」他舉例,有些新創開發出的技術很炫,但只是「自己覺得有趣」的題目,沒有真實需求。「那樣的創業會做得很開心,但市場不會買單。」

第二是「甜蜜點」,也就是行銷與銷售策略。「你做得好,不代表賣得出去。」周秉輝說,許多技術創業者只會談演算法、談模型,但不會講故事、也不懂銷售。「所以需要導師、加速器、政府計畫的幫助,協助他們修正方向,找到真痛點與合適的商業模式。」

資金、人才與市場缺一不可

當AI創業者面臨資金有限、人才缺乏與市場驗證的三重困境,該如何取捨?
周秉輝認為,這三者「缺一不可,但順序可變」。

「早期最重要的是確定市場痛點。確定之後,才進入技術開發階段,這時候資金與人才就變成關鍵。」他建議,新創要懂得「分階段找資源」,例如初期申請技術補助,中期爭取行銷補助,後期進入加速器尋找通路與國際投資人。「政府、產業、甚至比賽,都是讓他們出海的管道。」

他強調,台灣的新創在「會找資源」這件事上必須更主動。「不管找投資人、合作夥伴、還是市場通路,都要懂得在不同階段找對人。」

政府全力加碼 AI創業迎來「最好時代」

談到政策支持,「現在AI新創真的是創業裡的天之驕子。」周秉輝說,目前國發會與多個部會(包括數發部、中企署、環境部、農業部等)都推出百億規模的計畫,每個領域都離不開科技與AI。「所以現在是AI創業者前所未有的好機會,政府、產業、民間全都動起來了。」

但他也提醒:「機會在外面,還是要靠自己爭氣。」他常在輔導新創時發現,「有的團隊技術超強,但講不清楚在做什麼,自己介紹都迷路。」他說,政府給了舞台,但新創還得學會怎麼站上去講好自己的故事。

周秉輝最後強調:「AI新創有未來,但要真落地,找到痛點、找到市場,才有機會讓台灣的創新被世界看見。」◇

延伸閱讀
卓揆:本國勞工加薪可增聘移工
2025年10月29日 | 1天前
高鐵延伸宜蘭拚第4季報政院審議
2025年10月29日 | 1天前
沙國拒用華為技術 盼獲美AI晶片
2025年10月29日 | 1天前
輝達確定落腳北士科T17T18
2025年10月29日 | 1天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