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鞍堰塞湖解除紅色警戒 開放返家

圖為從阿陶莫部落遠眺光復市區。(中央社)
圖為從阿陶莫部落遠眺光復市區。(中央社)

【記者袁世鋼、常懷仁/綜合報導】

林保署花蓮分署10月21日上午發現馬太鞍溪堰塞湖下方有一個新的堰塞湖,蓄水量約50多萬噸,緊急撤離約100多人;新堰塞湖在當晚9時許溢流後,蓄水量減至約5萬噸,22日上午解除警戒,開放民眾返家。次外,原先釀災的堰塞湖,因達到解除紅色警戒4條件,降為常態警戒。

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前進協調所總協調官季連成說明,馬太鞍堰塞湖解除紅色警戒4條件,包含堰塞湖必須維持穩定排水量,且無顯著變化;水流是否依照疏濬河道方向流動;堤防是否足以抵擋水流量;疏散撤離計畫是否合理可行。基於現況已符合紅色警戒解除的條件,因此宣布將農業部林保署之馬太鞍溪紅色警戒調降為常態警戒。

至於新堰塞湖,季連成表示,新堰塞湖於21日晚間9時許溢流,約莫1個小時流經馬太鞍溪涵管便道,期間雖有短暫水位覆淹便橋路面,但未破壞便橋結構;22日天亮後,公路局即已進場疏通涵管水路及清理雜木、淤土,公路局將在確認安全無虞後,另行對外公告通行時間,請民眾注意安全,改道通行。

林保署於10月21日上午空中勘查,在馬太鞍溪堰塞湖下方約800公尺處發現新的堰塞湖,緊急撤離下游施工人員、光復鄉低窪地區居民約100多人;當晚9時30分左右,堰塞湖溢流至南下便道,泥流水隨後淹過便道橋面,水位抬升約70公分,現已下降。季連成表示,馬太鞍新堰塞湖不復存在,蓄水量僅剩5萬噸,已解除警戒。

此外,季連成說,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前進協調所自9月24日成立以來,近1個月持續統籌協調馬太鞍溪堰塞湖災後救援工作,歷經工作人員連日努力,階段性任務已告一段落,因此,於22日上午正式將工作移轉至「馬太鞍溪堰塞湖災後復原重建中央協調會報」,接手災後復原重建工作,作業期程預計歷時3至5年,未來中央與縣府將持續密切合作。

堰塞湖暫無擴大跡象 太魯閣開放部分園區

受到燕子口堰塞湖及高山地區天候因素影響,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於10月17日晚間宣布暫時封閉園區,連日來經過政府相關單位持續處置及評估,堰塞湖暫時沒有擴大的跡象。國家公園署表示,考量立霧溪上游高山地區天候及堰塞湖現況,太管處自10月23日起將園區封閉範圍縮小,開放部分高山地區。

太魯閣管處表示,燕子口堰塞湖壩體的岩石主要為大理岩,且多為塊狀,已出現滲流現象,湖水亦持續從靳珩隧道回流至立霧溪,林保署將持續處理降挖。依據中央氣象署預測與近日觀察,太魯閣山區降雨可望趨緩。

因此,高山地區將自10月23日起重新開放,也恢復南湖群峰、畢羊縱走、北二段等生態保護區的入園申請,但奇萊主、北峰路線將執行奇萊山屋吊掛作業及工程施作;奇萊東稜路線則因出口鄰近天祥以東的堰塞湖警戒區,因此暫不開放。◇

★相關閱讀:
延伸閱讀
立霧溪燕子口堰塞湖 維持紅色警戒
2025年10月20日 | 1個月前
花蓮撤離計畫難產 中央籲全縣動員
2025年10月13日 | 1個月前
台9線馬太鞍溪橋便道10/10通車
2025年10月09日 | 1個月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