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鞍堰塞湖壩體仍有崩塌風險 3便道方案並進盼減災

【記者袁世鋼/綜合報導】

花蓮縣19日上午降下大雨,馬太鞍堰塞湖狀態穩定。但中央前進協調所副協調官李孟諺表示,上游山區還有大量土石,初步評估河道內土石約有1億立方公尺,邊坡坍塌範圍也非常大,面積約有500公頃,未來確實有再次崩塌風險,仍需戒慎恐懼、嚴肅面對。

李孟諺表示,大豪雨可能會再有大量泥沙沖刷下來,大地震也可能會造成新崩塌或新堰塞湖,但經專家評估,縱使有新的崩塌或新堰塞湖形成,規模都不會像之前水量累積到9千多萬噸,不過還是要戒慎恐懼。而現階段的作法,19日上午已在上游投擲日方研發贈予的水位計,每10分鐘1次嚴密監測水位變化;邊坡則由林保署隨時掌握變動情況。

最重要的是聚落防災,包含堤防加固加高、河道疏浚、開口堤封堤等。李孟諺指出,目前已提供153公頃國有地暫置河道疏濬砂石,每天以約3萬立方公尺砂石量的進度疏濬,目前已累積將近55萬立方公尺,預估到明年4月可達到500、600萬立方公尺,保持河道暢通,以降低土石泥流來襲時的整體風險。

至於對馬太鞍堰塞湖壩體的處置,李孟諺說,除了監測水位之外,也已請林保署針對開闢進入崩塌範圍的施工便道進行再評估,目前有3個方案,其一是從河道進去,距離大約有15公里,最大的風險是汛期時會被沖毀;其次是從林道2側上去,分別是12公里、2公里多,但都非常陡峭,3個方案都會同步並進,盼能讓機具進入減災。◇
延伸閱讀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