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朦朧事件引關注 羅文嘉:中國暴力結構非偶發 是制度使然

近期中國社會陸續傳出宗教迫害與藝人疑遭虐殺等事件,對此,海基會祕書長羅文嘉表示,這些事件反映出在專制體制下,人民無法享有應有的人權與自由。他提醒,台灣藝人或國人若赴中國發展,應充分評估風險,「到不民主的極權國家裡頭,都要分外格外的小心。」
37歲的大陸男星于朦朧9月11日離奇「墜樓」身亡,儘管當地公安迅速排除刑事嫌疑並封鎖輿論,但外界質疑未歇。民間傳言指,于朦朧疑因反抗權貴潛規則遭報復。隨著網路流出疑似相關影像,甚至傳出他在受虐過程中的呼喊聲,讓網友普遍「合理懷疑此案並非單純意外或自殺」。
海基會10月17日舉行例行記者會,由祕書長羅文嘉主持,記者會上,有媒體關注于朦朧事件是否反映中國社會的壓抑與暴力氛圍,並詢問海基會對赴中發展的台灣藝人有何建議?
羅文嘉表示,這類事件不僅是個別現象,而是整個專制體制的結果。「不管是宗教問題,還是其他議題,包括器官摘除事件,反映的都是一個共同的結構,這個結構指向一個不是民主、而是專政的體制。」他說,在這樣的體制之下,社會所有部門和活動,都不可能像民主國家一樣享有人權保障與充分自由。
羅文嘉指出,這種體制問題導致社會風氣普遍壓抑,任何人都可能成為被控制的對象,「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說,國人不管從事哪個行業,到極權國家裡,都要特別小心。」
對台灣藝人的提醒:市場邏輯不同、風險極高
針對記者提到台灣藝人赴中國發展的問題,羅文嘉表示,台灣藝人或企業赴中尋求機會,當然有市場考量,「這點我們可以理解」,但他也強調,中國的市場邏輯與自由社會完全不同。
「中國是一個高度管制的專制社會,市場不是自由運作的市場,風險也不一樣。」羅文嘉指出,在這樣的結構下,任何個人或企業隨時可能被政治力量操控,「它要你怎麼樣就怎麼樣,它不要你怎麼樣就不一樣。」他強調,中共對藝人是這樣,對企業也是如此,「太多案例已經證明。」
兩岸互動要有警覺:中共善用各界為統戰籌碼
羅文嘉進一步指出,中共善於把各種社會領域變成統戰工具,無論是台商、年輕人、宗教團體甚至藝人,都可能被用作政治籌碼。他說,赴中發展的台灣人應該仔細評估,「在職場發展、商業利益與個人信仰之間,如何找到平衡,並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他也提醒,中共對宗教的控制與壓抑超出外界想像,「不只對國內人民如此,對台灣人、甚至外國人也是一樣。」
羅文嘉強調,海基會理解民眾自由選擇赴中發展的權利,但在專制體制下的政治風險與人身安全,不容忽視。他重申:「中國社會的問題,不只是單一事件,而是一整個制度性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