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與風的對話 台灣畫家的瀨戶內海藝術行旅

台灣畫家王德合的瀨戶內海藝術行旅。(王德合提供)
台灣畫家王德合的瀨戶內海藝術行旅。(王德合提供)

【記者廖儷芬/台灣報導】

2025 年的秋天,台灣畫家王德合背起畫具與相機,從高松港啟航,展開七天六夜的瀨戶內海藝術祭之旅。十月的海風帶著鹽味與曬乾的陽光氣息,他在筆記本上寫道:「這片海上的島,每一座都有它的呼吸與故事。」
這次的跳島行程包含豐島、男木島、女木島、小豆島,也延伸到本島、高見島與粟島。每個島嶼都有自己的節奏,藝術家用不同方式回應自然與生活。王德合說,這不是觀光,而是一場與藝術、環境、時間的對話。

王德合背起畫具與相機,從高松港啟航,展開三天兩夜的瀨戶內海藝術祭之旅。王德合背起畫具與相機,從高松港啟航,展開三天兩夜的瀨戶內海藝術祭之旅。(王德合提供)
十月的海風帶著鹽味與曬乾的陽光氣息,王德合在筆記本上寫道:「這片海上的島,每一座都有它的呼吸與故事。」十月的海風帶著鹽味與曬乾的陽光氣息,王德合在筆記本上寫道:「這片海上的島,每一座都有它的呼吸與故事。」(王德合提供)
這組作品象徵祈禱與希望,也喚起人們對自然的敬意。這組作品象徵祈禱與希望,也喚起人們對自然的敬意。(王德合提供)

竹與光的呼吸
在小豆島山腰,台灣藝術家王文志的《擁抱小豆島》靜靜矗立。竹條交錯的結構像是風編織的巢,陽光從縫隙灑落,投下細碎的影。
王德合寫下:「這裡像時間的容器,外頭的風聲、裡頭的呼吸彼此交融。」旅人們席地而坐,聽著竹鳴的聲音。從外觀看,竹籠像從土地長出的巨大種子;走進其中,光影成了主角,連人影都變得柔軟。

在男木島山腰,台灣藝術家王文志的《竹籠之屋》靜靜矗立。台灣藝術家王文志的《竹籠之屋》靜靜矗立。(王德合提供)
旅人們席地而坐,聽著竹鳴的聲音。旅人們席地而坐,聽著竹鳴的聲音。(王德合提供)

廢校裡的記憶
小豆島的福田國小早已停課多年,如今成為亞洲藝術展場。王德合走進教室,看見來自泰國、寮國、日本藝術家的作品:織布、刺繡、紙藝,皆以生活為題。
五彩的布旗懸吊空中,童稚的筆觸、歪斜的線條、寫著「2022」的刺繡字樣,都像時光的指紋。他說:「那是一種溫柔的聲音,提醒人們藝術其實在生活裡。」陽光穿過舊窗,整個房間成為漂浮的記憶。

成千上萬的紅線纏繞於老屋內部,彷彿情感與命運的織網,映照瀨戶內群島的生活與人際關係。成千上萬的紅線纏繞於老屋內部,彷彿情感與命運的織網,映照瀨戶內群島的生活與人際關係。(王德合提供)

王德合走進教室,看見來自泰國、寮國、日本藝術家的作品。王德合走進教室,看見來自泰國、寮國、日本藝術家的作品。(王德合提供)
五彩的布旗懸吊空中,童稚的筆觸、歪斜的線條、寫著「2022」的刺繡字樣,都像時光的指紋。五彩的布旗懸吊空中,童稚的筆觸、歪斜的線條、寫著「2022」的刺繡字樣,都像時光的指紋。(王德合提供)

屋瓦與樹枝的居民
在高見島,他拍下一隻彩繪木手從瓦縫伸出,像屋頂的呼吸;樹枝上,兩個陶製小怪獸坐著,表情介於驚訝與沉思。
他笑說:「這些作品像是島上的小守護神。」藝術與自然在這裡沒有界線,老屋、花草、陶偶,都成為生活的延續。

在高見島,王德合拍下一隻彩繪木手從瓦縫伸出,像屋頂的呼吸。在高見島,王德合拍下一隻彩繪木手從瓦縫伸出,像屋頂的呼吸。(王德合提供)
王德合笑說:「這些作品像是島上的小守護神。」王德合笑說:「這些作品像是島上的小守護神。」(王德合提供)
小島藝術村落處處有驚奇。小島藝術村落處處有驚奇。(王德合提供)

自然與建築的共生
豐島美術館由日本建築師西澤立衞設計,沒有牆、沒有直角,只是一片貼近地面的白色薄膜。王德合拍下穿越屋頂生長的大樹,並在筆記邊寫道:「建築退一步,自然就能說話。」
他說,那是整個藝術祭最讓他感動的地方,不是展示,而是共生。

王德合拍下像似穿越屋頂生長的大樹,並在筆記邊寫道:「建築退一步,自然就能說話。」王德合拍下像似穿越屋頂生長的大樹,並在筆記邊寫道:「建築退一步,自然就能說話。」(王德合/攝影)
藝術與自然在這裡沒有界線,老屋、花草、陶偶,都成為生活的延續。藝術與自然在這裡沒有界線,老屋、花草、陶偶,都成為生活的延續。(王德合提供)

光影與花的房間
在女木島的一處展館裡,他站在滿牆花卉畫作前。顏色明亮,像島上的陽光。另一間老屋裡,窗外是海,窗內是拼貼畫。光線穿過畫面,落在地板上。王德合說:「那像時間在房裡流動,畫與海互相呼吸。」

老屋裡,窗外是海,窗內是拼貼畫。光線穿過畫面,落在地板上。老屋裡,窗外是海,窗內是拼貼畫。光線穿過畫面,落在地板上。(王德合提供)
在女木島的一處展館裡,王德合站在滿牆花卉畫作前。在女木島的一處展館裡,王德合站在滿牆花卉畫作前。(王德合提供)
街道與花的房間。街道與花的房間。(王德合提供)

銀線與光的空間
粟島的一間老屋,被銀色金屬線纏繞成一片夢境。那是一件以光為素材的作品,整個房間閃爍著微光。
王德合說:「那像時間的形狀,閃閃發亮又無法抓住。」站在其中,空氣都變得有重量。
在男木島舊體育館,他參與當地藝術家的木刻創作。拿起雕刻刀,與旅人一同刻畫海浪與人物。笑聲、木屑與墨香混合在空氣裡。
他說:「藝術讓人重新學會傾聽,也讓彼此的距離變得柔軟。」

粟島的一間老屋,被銀色金屬線纏繞成一片夢境。粟島的一間老屋,被銀色金屬線纏繞成一片夢境。(王德合提供)
高見島上的藝術創作。高見島上的藝術創作。(王德合提供)
室內懸吊的白色紙片隨氣流微動,映出光影的層次。作品以「風的軌跡」為題,呈現自然無形的節奏與詩意。室內懸吊的白色紙片隨氣流微動,映出光影的層次。作品以「風的軌跡」為題,呈現自然無形的節奏與詩意。(王德合提供)

茶粥與人情
王德合說:「在本島錯過了公車,社區大哥二話不說就載我們去趕船;在高見島,媽媽們煮了地瓜粥和小菜,免費招待旅人。那碗茶粥,有海風、有稻香,也有人情。」
他拍下那碗茶粥,簡單卻飽滿。那是藝術節裡最溫柔的一幕,藝術回到了生活。

在高見島,媽媽們煮了地瓜粥和小菜,免費招待旅人。在高見島,媽媽們煮了地瓜粥和小菜,免費招待旅人。(王德合提供)
除了風景與作品,人情更是深刻的感受。除了風景與作品,人情更是深刻的感受。(王德合提供)

島與風的回聲
對王德合而言,瀨戶內海的藝術祭不只是展覽,而是一場生活的練習。他說:「這些島嶼讓人明白,藝術的意義不在於被收藏,而在於被生活過。」
夕陽下的港口,最後一艘船駛離岸邊。海面閃著金光,他背著相機回望那片海。
風仍在吹,而他相信,那些島嶼的呼吸,也會在心裡繼續。

對王德合而言,瀨戶內海的藝術祭不只是展覽,而是一場生活的練習。對王德合而言,瀨戶內海的藝術祭不只是展覽,而是一場生活的練習。(王德合提供)
王德合說:「這些島嶼讓人明白,藝術的意義不在於被收藏,而在於被生活過。」王德合說:「這些島嶼讓人明白,藝術的意義不在於被收藏,而在於被生活過。」(王德合提供)
風仍在吹,而王德合相信,那些島嶼的呼吸,也會在心裡繼續。風仍在吹,而王德合相信,那些島嶼的呼吸,也會在心裡繼續。(王德合提供)
延伸閱讀
太子集團帛琉圈地 威脅美軍基地
2025年10月21日 | 4天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