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德遜河畫派:藝術與人生的知音

紐約州哈德遜河谷(Hudson River Valley)丘陵、山巒、峭壁與水景交織成壯麗風景,是美國如詩如畫的地區之一。19世紀,哈德遜河谷自然美景催生了「哈德遜河畫派」(Hudson River School)藝術運動。畫家專注於風景畫,開創美國藝術史上這一畫派首批重要作品。
被譽為哈德遜河畫派「奠基人」的英國裔藝術家托馬斯.柯爾(Thomas Cole,1801~1848),不僅啟發同時代藝術家,更激勵後世畫家揮毫捕捉美國獨特的自然景觀。他倡導將《聖經》題材、歷史事件與文學意象融入創作,引領風景畫藝術高度的提升。
1825年夏,柯爾首次前往紐約州卡茨基爾(Catskill),此行成為美國藝術史的關鍵轉折點,2025年適逢兩百週年的紀念。柯爾在卡茨基爾創作的系列風景畫作,不僅開啟了他的藝術生涯,更催生了哈德遜河畫派藝術運動。柯爾英年早逝,他的藝壇領導地位由摯友阿舍.布朗.杜蘭德(Asher Brown Durand,1796~1886)接棒。
杜蘭德接過火炬
在柯爾鼓勵下轉向風景畫創作前,杜蘭德已是成功的版畫家與肖像畫家。他的1849年油畫傑作《知音》(Kindred Spirits,又譯:共鳴的心靈)不僅是個人巔峰之作,更堪稱哈德遜河畫派的經典代表作。此畫凝現了哈德遜河畫派的核心理念,同時也是對已故的柯爾與他們共同的摯友、著名自然詩人兼報刊總編威廉.卡倫.布萊恩特(William Cullen Bryant,1794~1878)的致敬。
三人曾合作出版藝術與文學作品,並一同沿東岸進行荒野旅行,包括前往卡茨基爾山區。柯爾逝世後,杜蘭德與布萊恩特的友誼仍然延續。1850年,杜蘭德以布萊恩特最著名的早年詩作《遺思》(Thanatopsis)為靈感創作了一幅油畫。
悼念畫作《知音》 融入柯爾風格
杜蘭德創作《知音》的契機,源於紐約知名藝術收藏家兼商人喬納森.斯特吉斯(Jonathan Sturges,1802~1874)的委託,要求將柯爾與布萊恩特描繪成「心靈相通者」,就像英國詩人約翰.濟慈(John Keats,1795~1821)在「致孤寂」(Sonnet to Solitude)詩中所描述的那樣。
杜蘭德在這幅畫作中,展現了他在風景與肖像畫領域的雙重造詣。畫中柯爾與布萊恩特佇立於嶙峋岩岬之上,背後是壯闊迷人的自然風光。右側男子為柯爾,手持畫夾與直笛,顯示杜蘭德與柯爾共同的音樂愛好。雖然畫中兩個人物皆蜚聲藝壇,觀眾認出他們並非難事,畫家仍特意在左側樹幹刻上「柯爾」與「布萊恩特」之名以示明辨。
《知音》的場景融合了哈德遜河畫派的發源地——卡特斯基爾峽谷(Kaaterskill Clove,卡茨基爾山脈的一處峽谷)與卡特斯基爾瀑布(Kaaterskill Falls,紐約州最高的階梯式瀑布,深受公眾與藝術家青睞)。杜蘭德在畫中同時納入這兩處景觀,在地理上並不精確。偏離自然真實並非杜蘭德的慣常風格,他向來主張極為細緻的植物學寫實。然而在這幅畫中,他融入了柯爾理想化的宏大景觀處理。
此外,杜蘭德在人物布局、岩床間溪流的描繪,以及懸崖的安排上,都參照了柯爾的畫作《逐出伊甸園》(Expulsion from the Garden of Eden)。
在《知音》之前,杜蘭德的風景畫皆採用橫向全景構圖。然而此作中他嘗試圓心式構圖,運用樹幹、枝椏及其他環境元素,於直幅畫面上構築出這種格局。前景斷裂的枯樹是柯爾慣用的象徵符號,此畫中或許在暗喻柯爾的早逝。)
杜蘭德將布萊恩特描繪為捧帽而立,這可解讀為詩人向亡友致哀。遠景中翱翔的雄鷹則可能象徵柯爾的靈魂已然遠去。
圖書館出售《知音》引發爭議
斯特吉斯將《知音》一畫贈予布萊恩特,以感謝詩人在紐約繪畫協會(New York Drawing Association,後更名為國家設計學院)舉行的追悼會上為柯爾致悼詞。紐約繪畫協會由包括柯爾與杜蘭德在內的一群藝術家共同創立。1904年初,布萊恩特的女兒茱莉亞(Julia)將此畫捐贈予紐約公共圖書館,此後逾百年間,這幅作品始終珍藏於該館。
2005年,圖書館宣布出售此畫,以籌募永久基金,此舉引起激烈爭議。批評者認為畫作是應留在紐約並公開展示的瑰寶,因其承載著紐約州的文化歷史。圖書館的計畫仍如期執行,畫作於同年5月在蘇富比以密封投標方式拍出。沃爾瑪公司(Walmart Inc)繼承人愛麗絲.沃爾頓(Alice Walton)以約3,500萬美元(約新臺幣11億元)購得,刷新當時美國畫作拍賣紀錄。
《知音》離開紐約州,被轉往阿肯色州本頓維爾(Bentonville),這座城鎮位於壯麗的歐扎克山脈(Ozark Mountains),正是沃爾瑪的發源地。畫作最終落腳之處並非沃爾頓的私人住所,而是一座博物館,這是沃爾頓給社區與公眾的贈禮:由著名建築師摩西.薩夫迪(Moshe Safdie)設計的世界級博物館,免費開放參觀,館藏涵蓋殖民時期作品至當代藝術。
水晶橋美國藝術博物館(Crystal Bridges Museum of American Art)2011年揭幕,以《知音》為鎮館之作。該館是一處可供人們觀賞並沉思自然神性之美的特別所在,而杜蘭德這幅哈德遜河畫派的經典傑作,正是體現這種自然與神性「天人合一」的最佳藝術結晶。
原文「The Hudson River School: Kindred Spirits in Life and Art」刊載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簡介
米歇爾.普拉斯特里克(Michelle Plastrik)是一位藝術顧問,居住在紐約。她撰寫的文章涉及藝術史、藝術市場、博物館、藝術博覽會和特別展覽等一系列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