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代臺灣留學生對談 品味紐約故事

兩代有醫學背景的臺灣學者莊士杰與青年許培豐,前者30年走遍紐約街頭,捕捉城市觀察。後者以實際體驗帶出紐約生活的點滴。在充滿無數留學生的紐約,兩人以不同方式書寫,留下自己的故事。
在紐約,留學從來不只是學術的歷程,更是一段文化與人生的冒險。30年前,來自臺灣的莊士杰帶著理科人的嚴謹與好奇,走進這座大都會,從實驗室到街頭,逐步累積出屬於自己的紐約足跡,如今躋身紐約州立大學下州醫學中心擔任助理教授。10年前,臺大藥理所的畢業生許培豐背起行囊,走在與莊士杰相似的學術道路上,以嶄新的數位時代眼光,記錄這座城市的脈動。
從部落格創作者到新書《紐約生領路,品味紐約》誕生、出版,記錄了筆名「紐約生」(THE BIOLOGIST)許培豐的留學足跡。他在紐約大學生物學碩士畢業後繼續深造,如今是紐約大學醫學院免疫學博士候選人。他的前輩莊士杰,是紐約州立大學下州醫學中心藥理學博士,現為該校生理暨藥理系研究助理教授。莊士杰的專欄「紐約地途」成為不少華人認識紐約的窗口,如今雖已擱筆,但他仍然持續經營社交媒體「NYDeTour」,分享在地生活。
兩人雖然年齡與時代背景不同,卻同樣是醫學研究領域的留學生,都對紐約這座城市的旅行與探索懷有熱情。藉著許培豐新書發表會之際,兩代紐約留學生在曼哈頓下城的小小空間裡,交織出兩代留學生的對話與共鳴。
留學不是孤單漂泊是找到自我
莊士杰談到在布魯克林醫學院工作時,與王后區的住處相隔7、80分鐘,每天通勤的路上,總喜歡拐個彎,去看看不同的角落、參加一場展覽,或者走進一場社區活動。因為這種順路的「偏航」,卻意外開展了對紐約生活的獨特觀察。才有了「紐約地途」(NYDeTour)的誕生。
許培豐回應,「前輩能持續這樣記錄高品質的內容,真的不容易。尤其在沒有谷歌地圖那麼方便的年代,還能走遍紐約街頭,留下文字與影像,真是讓我非常欽佩。」
莊士杰對於到手的新書,語氣中帶著驚喜與佩服,「這本書結合了紐約生活指南、留學生申請技巧,還有旅行工具書的特色,對想來紐約闖蕩的年輕人而言,實在很有指標性。」
從研究室的日常到地鐵的語言交響,從社區的多元文化到餐桌上的跨國交流,他們用親身的經驗與眾人分享:留學不是孤單的漂泊,而是一種在陌生中找到自我、在多元文化裡學會尊重的過程。兩代留學生的分享,不只是對過往的回顧,更是給未來每一位懷抱夢想、準備踏上異鄉旅程的學子,一份啟發與鼓勵。
有溫度的文字一本溫柔指南
讀莊士杰的專欄,像是跟著一位老朋友在街頭散步。他筆下的紐約,不只是冰冷的摩天大樓,而是地鐵月臺的琴聲、布魯克林牆角的塗鴉、唐人街魚販的吆喝,以及小義大利節慶的香氣。理性的科學研究背景,讓他在觀察時保持精準;感性的文字,則賦予畫面溫度。30年的旅居,使他既熟悉又好奇,同時他也是街頭攝影師,善於捕捉城市的瞬間。
許培豐的新書,則更像一本溫柔的指南,介紹在紐約生活的點點滴滴。他不只推薦餐廳,更細心提醒讀者該點哪些菜,避免「走冤枉路」;他談地鐵等交通路線,也會附上自身的實際體驗,像朋友般貼心。有人說,他是將「科學家的細緻」帶進旅遊與生活的分享裡。
兩位不同風格的創作人,像是同一首樂曲的不同樂章:一位以長年累積的厚度,描繪紐約的文化肌理;一位以新鮮而熱情的眼光,傳遞留學生的真切心情。
文化大拼盤並列同張大桌
「當初紐約最吸引我的,就是能走出舒適圈,跟不同文化的人交流。」莊士杰說。他參加過無數社區活動,總希望利用這座城市的多元環境,去理解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他曾經寫過一篇文章《不只是「東方特快車」的七號地鐵》,描述的就是紐約7號地鐵如同「聯合國列車」,車上聽到三、四種不同國家語言交談聲很自然,沿線除了呈現不同族裔文化美食之外,每年不同時間沿線這些地區也會舉辦不同地域性的餐館週,是紐約饕客們的好去處。
在許培豐看來,紐約就像是「文化大拼盤」——每個族裔都保有自身特色,卻又並列在同一張大桌子上。「你可能週末跟來自印度和歐洲的朋友,中午先在唐人街探訪有百年歷史的粤式飲茶;接著轉身前往一街之隔的義大利社區,品嘗道地的義式冰淇淋;晚上前往韓國城,大快朵頤正宗的韓式烤肉。」韓國城、中國城、小希臘、小義大利……不同文化在紐約這座都市多元並存。
「If you can make it here, you can make it anywhere.」許培豐最欣賞這句格言,認為只要在紐約能站住腳,在所有的地方都能如魚得水。他相信,「紐約最大的魅力,就是能不斷挑戰、學習與改變。」
文化交流訓練場 磨練留學生
對2位在紐約學術界爬摸打滾的「旅遊達人」而言,紐約不僅是研究的舞臺,也是文化交流的訓練場。
「在美國,實力固然重要,但人脈同樣關鍵。」莊士杰認為,很多機會都來自於你是否有認識的人,是否有人能為你引薦。許培豐以親身經驗印證:一封勇敢寄出的電子郵件,讓他順利加入夢想中的實驗室,也開啟了攻讀博士的契機。
而文化交流,最日常的形式,往往來自「美食」。在Potluck(百樂餐)派對上,每個客人都要準備一道菜,許培豐曾帶過臺灣道地的麻油雞,卻因酒與薑味道太重,讓外國同事難以接受;後來,他改帶臺灣蛋餅,一口氣準備三種口味,結果被掃光,還因此打開話題,讓更多人認識臺灣早餐文化。
「美食是世界共通的語言。」他笑言,「就算皮蛋或滷味有人不敢吃,那也是文化交流的一部分。真正的目的,是讓別人看見臺灣的特色。」
更有趣的是,他也在新書裡提到美國博士班的「電梯報告」訓練——如何在短短幾十秒內,清楚表達研究概念,說服對方。這項技能,無論是科學研究,還是日常交流,都是紐約給予留學生最實際的磨練。
不同方式書寫留下紐約故事
兩代留學生,兩種筆觸,卻有著相同的熱情:用文字與經驗,讓更多人理解紐約的獨特。在新書發表會現場,許多人專程從紐澤西,甚至普林斯頓趕來,只為與作者面對面聊一聊,分享各自的紐約故事。
主持活動的部落客創作者瑞莎(Risa in New York),不僅布置場地,更親手製作小物,附贈萬年曆書籤,成了每位與會者的專屬小驚喜。現場更像是一場「網友見面會」,當中臥虎藏龍,有不少隱藏在紐約的臺灣人精英。早前大家都是透過文字與社群認識彼此,而終於能在實體空間裡,交換真實的眼神與笑聲。
紐約,從來就不只是冷峻的摩天樓,而是盛滿無數留學生故事的城市。兩代臺灣醫學背景的青年與學者,以不同的方式書寫,卻同樣在這片土地上,留下屬於自己的足跡。
許培豐相信,保持開放,不停學習,用尊重與包容的心態去探索這座城市,就一定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而莊士杰則以30年的步伐,來證明紐約是一座探索不盡的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