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不再大拆大建 中共被指無錢支撐基建

分析稱,宏偉的高鐵站旁,是冷清的商圈與停滯的房價;在中國,人們都看到,「建設」背後是高漲不止的債務與層出不窮的貪腐。示意圖。(Peter Parks/AFP/Getty Images)
分析稱,宏偉的高鐵站旁,是冷清的商圈與停滯的房價;在中國,人們都看到,「建設」背後是高漲不止的債務與層出不窮的貪腐。示意圖。(Peter Parks/AFP/Getty Images)

【記者楊茜/報導】

中共自然資源部近日發文宣稱,中國城市建設已進入「存量時代」,官方稱,今後要「盤活」(使原本處於閒置或低效率狀態的資源,恢復其有效運作並產生經濟效益)、「優化」,而非「大拆大建」,並將此列為國土空間規劃的主要方向。觀察人士表示,這意味著中國長達15年的「基建狂魔」時代正走向終結,從鋼筋水泥堆起的繁華幻象,回到債務與現實的清算時刻。

10月11日,新華社、環球網等中共官媒報導,近期自然資源部印發〈城市存量空間盤活優化規劃指南〉,要求各地「嚴控增量、盤活存量、優化結構、提高效率」,以整治低效用地、再開發舊城鎮與工業區、活化歷史街區等方式推動城市空間再生。中共自然資源部近日發文宣稱,中國城市建設已進入「存量時代」,不再大拆大建。

北京城市規劃學者張尊義表示:「這份〈指南〉其實是對官方基建狂潮的止損聲明。當地方財政再無能力支撐大拆大建,中央便用『盤活存量』掩飾收縮,就像把失業稱作靈活就業一樣。」他指出,自2008年中共國務院推出4兆元(人民幣,下同)刺激計畫以來,各地掀起基建浪潮——大興土木、瘋狂造城。這場運動透支了公共財政,也造就一批權貴與富豪。「如今被迫收手,並非政策覺醒,而是資金斷流,沒錢了,一切歸零。這一停,恐怕連『一帶一路』也將放緩,只是口頭上不會承認。」

官方話術轉向政治掩飾

隨著人口紅利減退、房地產市場降溫、土地出讓收入驟減,支撐這一模式的財政根基開始鬆動。許多城市留下閒置機場、空置新區與「鬼城古鎮」,成為「政績留白」與「債務黑洞」的象徵。

北京一家大型國企的房地產分析師李康(化名)指出:「所謂『盤活存量』,不過是債務壓力下的語言替代。賣地收入銳減後,地方政府難以維持既有開支。城市更新被寄望為新的突破,但收益週期長、回報有限。這不是新模式,而是舊模式的延命。」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估算,截至2025年,中共地方政府顯性與隱性債務總額已逼近國內生產總值(GDP)的九成。過去「以債養債、以建促增」的財政循環機制幾近枯竭,地方政府唯有在既有城市空間中尋找新的「增長敘事」。

儘管〈指南〉強調「技術性」與「可操作性」,但地方執行的問題依然突出。許多所謂「活化項目」實際由資本主導,居民被迫外遷、社區記憶被抹去,而更新後的空間則被高價商業取代。張尊義分析表示:「如果沒有產權透明與公共參與,『盤活』只是舊秩序的延伸。問題不在於怎麼改造城市,而在於誰主導改造、誰從中得利。」

山東大學投資學者李洋指出,中國的「存量時代」並非理性規劃的結果,而是經濟現實所迫。他說:「當增量用地枯竭、投資動能衰退,政府只能從『造』轉向『守』,從追求速度轉向節流與修補。」他還說:「這場語言轉換標誌著基建狂潮的終結。過去以『建橋通路』為政績的地方,如今面臨的是『維修、償債、減負』的現實。宏偉的高鐵站旁,是冷清的商圈與停滯的房價;人們都看到,『建設』背後是高漲不止的債務與層出不窮的貪腐。」◇

延伸閱讀
時光軌道 國家鐵道博物館
2025年10月07日 | 7天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