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女生跨足光電領域 光學專家推跨域育才

中央大學光電科學與工程學系教授孫慶成,以多年在光學設計與影像工程領域的卓越貢獻,榮獲「第23屆有庠科技獎」最高榮譽──「有庠科技講座獎」。談到台灣光電產業的挑戰,他向《大紀元時報》說:「光學人才沒有斷層,但素質有落差。」
他指出,隨著AI與半導體成為新顯學,年輕人對光電興趣減弱,留下來的人雖然不少,但素質落差明顯。「我們不怕招不到學生,但怕招到的學生素質不夠好。」
打破理工藩籬 讓文法商女生進光電
面對人才質量下滑,孫慶成選擇逆向思考。他們與業界合作成立「產碩班」,打開理工領域的圍牆,邀請非理工背景的學生加入光電研究。「我們招了來自台大、北大法商的女生,結果這些人腦袋都超好,有的成績還排在修課前五名。」他笑著說。
他舉例,一位台北大學商科畢業的女生,透過與光電公司合作的產碩班,兩年後畢業成為光電工程師,「一進去起薪即達七萬多元」。
孫慶成認為,這樣的跨域轉換模式值得教育與產業界共同推動。「國立大學文法商畢業的女生其實很聰明,但她們在就業市場上常常吃虧。光電領域不需要像機械那樣粗重,只要邏輯清晰、肯認真學習,就能上手。」
他進一步指出,這種培育模式甚至應該納入國家政策。「如果能引導更多文法商轉入理工的女生進入產碩班,不只解決高端人力缺口,還能讓光電產業更具創造力。」
一億對一兆的差距 台灣光學站上前沿
談到台灣光學的國際競爭力,孫慶成坦言,與美、日相比仍有明顯落差。「我剛從美國亞利桑那大學訪問研究回來,他們在做一個8.5公尺的望遠鏡片,磨鏡的精準極高,一個鏡片就需要100個工程師花6年時間。想想看,一個工程師若年薪十萬美金,這種規模我們根本無法負擔。」
他說,日本擁有一億多人口,光學產業底蘊深厚,早期鏡頭技術世界頂尖;相較之下,台灣「基礎能力差距甚遠」。但他語氣仍帶著堅定:「我們這些學者還是能在自己的領域裡蹦到世界前沿,和國際合作。」
目前他領導的團隊正投入智慧眼鏡的光學顯示技術開發,與美國幾個大廠研究方向相近。「我去西雅圖的一家大廠訪問,他們在做AR眼鏡,光那個發展計畫就燒了一兆台幣,我們這邊則是花了一億台幣。」他笑著說:「這要怎麼比?但我們還是要做,因為這是國家的未來。」
「手機會消失」 未來十年光學新戰場是眼鏡
談到未來光學工程的發展潛力,孫慶成毫不猶豫地說:「就是智慧眼鏡。」他指出,未來十年,顯示器將從手機轉向穿戴式光學裝置,成為改變人類生活的關鍵技術。他形容未來的畫面:「戴上智慧眼鏡(可透視眼鏡),宛如柯南的眼鏡,就能看到如50吋電視般的虛擬畫面跟著你跑,甚至能與遠方的人『同框』對話。五到十年內,這項技術會實現;再過五年,連觸感都能模擬出來。那時候我都已經快八十歲了,若戴上那副眼鏡,可能已無法分出真假了。」
儘管全球大廠在這領域投入龐大資金,孫慶成仍堅持要讓台灣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美國一個大廠做這個眼鏡,燒了一兆台幣,我們燒一億台幣。雖然沒得比,但我們還是要做。」他笑說,我們雖然資金與人力都有限,仍希望在光學核心技術上扮演「國家代表隊」的角色。
不過,他也警覺科技帶來的副作用。「手機就是最明顯的危害,害壞了多少人的眼睛和脊椎,也造成多少車禍。」他指出,新世代穿戴裝置若無節制使用,恐怕會重演手機的健康問題。「科技讓生活更便利,但同時也可能更傷身。這正是我們研究時不敢忽視的倫理與風險。」
教育的初心 倫理與尊重
除了技術創新,孫慶成更重視教育的倫理與師道精神。「我常對學生說,父母親不敢罵你們的,我來幫他們罵。老師是因為愛你們才指責你們不當的行為。」他要求學生上課不能穿拖鞋、不趴睡,「打瞌睡是精神不好,趴著睡就是不尊重老師。」
他強調,科研的根基是品格。「我非常尊重教過我的老師,也希望學生懂得尊重別人。」目前他帶領的研究團隊超過 50人,分別投入光學設計與智慧眼鏡等項目,「我們就是台灣的光學國家代表隊之一。」
從光學出發 看見人與未來
孫慶成相信,光學之所以重要,正因它「存在於一切之中」。「每個產業都有Camera、有影像、有辨識。」他說,光學是不易被看見的基礎科技,卻是驅動未來產業鏈的關鍵。「台灣不必做最大的品牌,但只要掌握關鍵技術,世界就會來找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