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光學到海洋 5學者獲有庠科技講座最高榮譽

第23屆「有庠科技獎」最高榮譽「有庠科技講座獎」10月13日頒獎,圖左起為中央大學教授孫慶成、海洋大學校長許泰文、清華大學教授賴志煌、陽交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邱士華以及徐有庠紀念基金會副總經理楊雅森。(記者戴德蔓/攝影)
第23屆「有庠科技獎」最高榮譽「有庠科技講座獎」10月13日頒獎,圖左起為中央大學教授孫慶成、海洋大學校長許泰文、清華大學教授賴志煌、陽交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邱士華以及徐有庠紀念基金會副總經理楊雅森。(記者戴德蔓/攝影)

【記者戴德蔓/台北報導】

第23屆「有庠科技獎」於10月13日舉行頒獎典禮,共有27位科研菁英獲獎,總獎金超過1,500萬元。最高榮譽「有庠科技講座獎」由五位學者獲得,每人獲頒150萬元,他們在奈米、光電、生技醫藥、綠色科技與資通訊科技等領域,展現了台灣科研的創新能量。

主辦單位遠東集團與徐有庠紀念基金會指出,「有庠科技獎」自2002年設立以來,已舉辦23屆,共頒發522個獎項、總金額逾新台幣2.2億元。基金會副總經理楊雅森表示,秉持「向上獎勵科研頂尖人才,向下扎根科普教育」理念,期盼為台灣培育更多能在國際發光的科研人才。

清華大學教授賴志煌長年研究磁性記憶體(MRAM)與薄膜太陽能技術,致力解決DRAM高耗能問題。他指出,MRAM具備低功耗不會因沒電而失效,可讓AI運算更節能並接近人腦運作模式。

「孫氏模型」開創全像光學冷儲存

中央大學教授孫慶成則以「孫氏模型」開創全像光學冷儲存新世代,技術精準度高,可保存資料超過百年,為次世代雲端資料庫「永久冷儲存」提供關鍵解方。

生技醫藥領域得主、陽交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邱士華則以患者自體血液製作誘導型多能幹細胞(iPSC),分化為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完成國內首例乾性黃斑部病變細胞移植。該技術兼具倫理可行性與臨床應用潛力,使醫師得以利用患者自身細胞修復組織,也成為精準醫療的重要里程碑。

「近自然工法」重塑海岸線韌性

海洋大學校長許泰文投入海洋防災研究40年,倡導「近自然工法」(NBS)理念,以順應自然取代對抗自然,讓海岸兼具防災、生態與親水功能。他指出,這種做法並非單純阻擋海浪,而是依據地形、水流與漂沙動力設計多層防護,達到生態與景觀兼顧,目前在西子灣、花蓮與東北角,已成功實現防災與保育共存。

臺灣大學教授陳良基則帶領團隊研發全球首顆3DTV SOC晶片,並創立晶片實現中心(CIC),培育無數半導體新秀。他指出,「科技創新不只在技術,也在人才生態。」他的研究推動台灣半導體設計能見度,成為國際重要力量。

楊雅森表示,台灣能在全球科技領域中占有一席之地,靠的正是研究與創新的力量。沒有科技研發,就沒有今天的台灣;沒有不斷創新,就沒有台灣的未來。◇

延伸閱讀
開盤大跌800點 台股力守26900點
2025年10月13日 | 1天前
央廣遭駭換上五星旗 內鬼涉案
2025年10月13日 | 1天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