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腿是「第二心臟」久坐隱藏血栓風險
                當我們談論心血管系統時,心臟通常被視為推動血液在體內總長9.6萬公里血管中循環的功臣。然而在幕後,小腿肌肉也默默出力,持續收縮以逆重力將血液打回心臟,因此被專家稱為「第二心臟」。若小腿肌肉功能減弱,心臟與血管系統都可能受損。
美國血液學會2021年研究指出,小腿泵(肌肉幫浦)功能下降是靜脈血栓的重要風險因素,可能引發深部靜脈栓塞(DVT)與肺栓塞(PE)等嚴重併發症。
美國俄亥俄州門托市靜脈照護中心創辦人、雙專科醫師索尼婭・斯蒂勒(Sonja Stiller)博士表示,用「第二心臟」比喻小腿肌肉,常讓患者恍然大悟,進而意識到「動起來」的重要性。
為何小腿又稱「第二心臟」?
心臟能輕鬆把血液打向全身,但要讓血液從腿部、腳底回流至心臟並不容易。此時小腿肌肉的「幫浦」功能就發揮作用。
靜脈瓣膜像單向閥,能防止血液倒流。當我們走路或活動時,小腿的肌肉會收縮,擠壓靜脈血管,把血液往上推,幫助克服地心引力,送回心臟。
研究指出,小腿泵功能下降會增加靜脈血栓風險,進而可能引發DVT或PE等危險疾病。
「久坐族」與「社會遺傳」是危險群
斯蒂勒提醒,長時間久坐會削弱小腿泵功能,導致血液滯留並增加血栓風險。高風險族群包括:年長者、孕婦、術後行動不便者、肥胖人群。
她還提出「社會遺傳」概念,意指未發現特定基因會直接增加血栓風險,但孩子往往會繼承父母的生活方式,形成相似的久坐與飲食習慣,進而出現相似的健康問題。
腿部疲憊可能是警訊
想知道自己的靜脈健康狀況嗎?最常見的警訊是到了傍晚,雙腿感覺沉重、疲憊。這不僅是活動一整天的結果,還可能代表血液回流不暢,代謝廢物堆積在下 肢。
當出現這些症狀時,除了就醫,斯蒂勒建議可穿醫用彈性襪來改善。但最重要的仍是透過運動預防。
隨時隨地「動起來」!
對抗久坐最簡單、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動」。斯蒂勒推薦一個隨時可做的小動作——提踵。
她分享:「當我在咖啡店排隊時,我會偷偷做提踵(踮腳尖、提起腳跟)。別人以為我在拉筋,我會笑著說:『不,我是在照顧我的心臟。』」她強調,若人人都能養成這種習慣,靜脈健康將有顯著改善。
美國聖弗朗西斯科州立大學研究員艾瑞克・佩珀(Erik Peper)同樣指出,我們的身體天生為運動設計,而非長時間久坐。他建議:
●每隔30分鐘站起來動一動。
●在辦公室可做提踵、原地踏步或腳踝轉動。
●嘗試站立式辦公桌。
●利用提醒程式協助養成習慣。
這與2019年針對44萬人的大型研究結論一致:與其糾結運動量多少,長時間坐著不動才是心血管疾病與糖尿病的更大風險因素。
守護心臟,讓運動融入日常
把運動當作生活的一部分,就像刷牙一樣,隨時隨地「動一動」。不必等到健身房,只要在日常中多些小動作,就能讓小腿這個「第二心臟」發揮作用。
小腿一動,循環暢通,健康加分。現在就從抬腳、提踵開始,讓自己每天都更有活力!
原文「The Calf Muscle Is Your ‘Second Heart’—How to Look After It.」刊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