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少症好發三族群 恐增跌倒、失能風險

林口長庚醫院脊椎科醫師邱炳燁建議,民眾從年輕開始,就應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以預防肌少症。(長庚醫院提供)
林口長庚醫院脊椎科醫師邱炳燁建議,民眾從年輕開始,就應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以預防肌少症。(長庚醫院提供)

【記者賴玟茹/台北報導】

肌肉隨著年紀增長逐漸流失,70歲以後肌肉量流失速度更快,據統計全台約30萬名長者受肌少症影響。醫師表示,肌少症在65歲以上的盛行率達15%至50%,尤其好發於女性、久坐及慢性病的族群,建議年輕時就開始養成規律運動,攝取足夠蛋白質,並多晒太陽,有助延緩肌少症發生。

68歲病友曾女士分享,過去沒有運動習慣,肌力隨著年紀的增長流失而不自知,突然有一天發現走路開始感到吃力,甚至連瓶蓋都轉不開,還因為肌力不足跌倒,導致脛骨粉碎性骨折,才開始正視自己骨質疏鬆及肌力不足的問題。

曾女士術後積極進行復健及肌力訓練,目前已可穩定行走,現在她全力配合醫囑,每天跟著先生一起爬山、游泳、走路、吊單槓等,希望可以維持住肌力。她覺得最重要的還是「堅持」,希望透過這個機會,呼籲大家重視肌力的維持及提升,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維護自身健康。

林口長庚醫院脊椎科醫師邱炳燁表示,肌少症的發生率會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70歲以後肌肉量與肌力的流失速度更快。因此若未及早介入,不僅影響行動能力,也會提高跌倒與骨折風險,對高齡長者尤為嚴重。

邱炳燁說,肌少症在65歲以上的盛行率達15%至50%,尤其好發於女性、久坐及慢性病的族群。肌力流失會導致跌倒的風險增加,若再加上有骨質疏鬆的情形,更容易因為跌倒造成骨折、臥床或失能的風險;統計顯示髖關節骨折的病人,一年內的死亡率高達20%至30%。

邱炳燁表示,脊椎是身體支撐的關鍵結構,當肌力不足時,容易造成腰痠背痛、姿勢不良,甚至惡性循環的加重脊椎退化,因此維持核心肌群與下肢肌力的訓練相當重要。

他建議,從年輕開始就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包括快走、爬樓梯、深蹲等簡單動作,搭配足夠的蛋白質攝取並多晒太陽、避免久坐,都有助於延緩肌少症發展,尤其是40歲以上的族群,更要特別注意。◇

延伸閱讀
夏日泳池戲水 有幾個健康風險要留意
2025年07月31日 | 3個月前
新關稅前湧急單 7月出口創歷史新高
2025年08月08日 | 2個月前
YT告乾淨世界 被疑「外國勢力」干預
2025年08月08日 | 2個月前
傳中國多地大學新生 拒收錄取書
2025年08月07日 | 2個月前
因應關稅衝擊 政院啟動支援方案
2025年08月08日 | 2個月前
川普禁銀行基於政治、宗教拒絕開戶
2025年08月08日 | 2個月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