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斷真笑還是假笑? 專家說看眼睛
                笑的種類很多,微笑、偷笑、傻笑、苦笑、冷笑、大笑、狂笑等,但如果只區分為2種的話,就是真笑和假笑。前者發自內心,後者基於禮貌、社交或策略等目的為之。有沒有辦法可以分辨真笑或假笑?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解剖學教授斯皮爾(Michelle Spear)在The Conversation網站撰文說,真笑或假笑取決於臉部解剖學、神經學和真實情緒。
斯皮爾寫道,並非所有的微笑都是一樣的。從解剖學的角度來說,微笑至少有兩種,杜鄉的微笑(Duchenne smile)和非杜鄉的微笑(non-Duchenne smile),前者反映真正的快樂;後者具有社交性或策略性。
真誠的微笑無法控制
杜鄉的微笑以19世紀法國神經學家杜鄉(Guillaume Duchenne de Boulogne)的名字命名,它會動到兩組關鍵肌肉。第一組與嘴角有關,如笑肌(risorius)將嘴角向外拉,而顴大肌(zygomaticus major)則將嘴角往上提。
第二組肌肉是眼輪匝肌(orbicularis oculi),它會收緊眼睛周圍的肌肉,產生魚尾紋以及與溫暖和喜悅相關的神情。
假笑或出於禮貌的微笑,通常只涉及嘴部肌肉,此時眼睛仍睜得大大的,或毫無關係,這種微笑顯得呆板沒有意義,這是一種情感上的偽裝。
斯皮爾指出,真笑和假笑都依賴第7對腦神經(也稱顏面神經),將大腦訊號傳送到與臉部表情有關的肌肉。
然而,兩者在神經學上有一個很關鍵的區別,杜鄉的微笑是由大腦的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亦即情緒核心)引發的,尤其是杏仁核(amygdala)。杏仁核是一組處理情緒顯著性的杏仁狀神經元。
非杜鄉的微笑通常受到比較有意識的皮層控制,源自運動皮層(motor cortex)。這種差異意味著真誠、情感驅動的微笑是不由自主的,不是有意識控制的。
除非微笑背後的情感是真的,否則你很難讓眼輪匝肌自然收縮。即使是專業演員也必須利用真實的記憶或方法技巧,才能讓這種微笑看起來令人信服。
假笑不一定有惡意
斯皮爾表示,人類非常善於察覺情感的真實性。研究顯示,即使是10個月大的嬰兒也能區分真笑和假笑。從演化的角度來看,這種能力可能可以幫助我們評估他人的可信度、識別真正的盟友並避免受騙。
在現代生活中,人們對臉部細微差別的敏感度仍然很重要。政客、客服人員和公眾人物經常依靠微笑來應對複雜的人際關係。但觀察者有意或無意,經常會注意到這些細微的差異。
假笑不一定是惡意的。它們發揮重要的社交功能,例如:緩和尷尬的互動、表達禮貌和尊重、化解衝突等。它們是社會學家所說的「情緒勞動」(emotional labor)的重要組成部分,控制表情以滿足別人在社會或職業上對我們的期望。
但這種微笑如果持續很長時間,可能會讓人出現情緒疲憊。有關情緒勞動的研究顯示,被要求在沒有真情實感的情況下微笑,尤其是在工作崗位上,會導致壓力升高、精疲力竭甚至心血管壓力增加。
雖然人工智慧(AI)技術能夠複製人類的微笑表情,但如果眼睛周圍的肌肉沒有略微收縮,許多表情仍然顯得不真誠。解剖學提供了判斷的標準。
斯皮爾提到,下次當你試著解讀某人的表情時,不要只看嘴巴,要注意眼睛。眼輪匝肌很少說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