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企單打獨鬥習慣該改 黃日燦籲結盟同行

台灣產業創生平台9月26日發布〈2025年台灣企業升級轉型調查白皮書〉,以400家上市櫃與興櫃以上企業為樣本,勾勒台灣企業在AI浪潮與地緣風險交錯下的集體抉擇,多數企業仍以「立即性衝擊」為優先,但已出現更積極的投資與併購意識。
平台創辦人暨董事長黃日燦說,台企長年「單打獨鬥」的習慣該改了,未來關鍵在於「左右腳並用」──自我成長(右腳)與外部併購、結盟(左腳)同行,「不要只靠自己,要學會打群架」。
四大壓力當頭 投資動能升溫
白皮書指出,企業認為當前最主要營運挑戰依序為:地緣政治(49.0%)、通膨與升息(41.8%)、紅色供應鏈(36.5%)、人口老化(36.0%)。65.7%企業已著手調整,其中16.5%已明確投入資源,不過仍有逾三成處於觀望,呈現「知道未必做到」的風險輪廓。
在提升競爭力的選項上,企業最關注的仍是可「摸得著」的技術與硬體:人工智慧(54.8%)、科技產業轉型(40.0%)、能源轉型(38.3%)、數據分析(29.3%)等項目也受到企業關注,顯示多數公司仍將提升技術與製造實力視為強化競爭力的首要方向。
併購意識抬頭 「左腳」往前踏
雖然80.5%企業尚無併購經驗,但44.7%已將併購納入策略選項,偏好「國內整併、投資新創、海外併購」三類;主因在於「快速取得新市場(26.8%)」、「強化產品線或技術(26.3%)」與「擴大規模(17.9%)」。不過調查也發現,多數企業在資金、法務、會計等硬性條件較有準備,對「產業顧問、人才評估」等軟資源運用仍顯不足。
治理升級仍有「知行落差」
88.1%企業認同「加速國際化」是強化體質首選,75.7%計畫在三年內推進;81.7%願意引進策略性股東、64.4%認同增加外部董事,但真正規劃在三年內落地者不足半數,顯示治理升級仍卡在「會不會做、敢不敢做」。同時,42.3%企業自評過高、34.9%過低,資訊掌握與同業對標能力有待提升。
黃日燦:要學會「打群架」
黃日燦以「一樓半困境」形容台灣產業所處位置,「上有美日歐先進產業、下有新興國家急起直追」的夾擊環境,如果只顧成本、僅求「轉進」而不真正轉型,恐怕難以突圍。
他提醒,多數企業對眼前衝擊反應迅速,但對需要長期部署的議題往往只是「想一想就放著」,應在硬實力之外補足軟資源與外部連結,從單打獨鬥走向跨國在地經營與策略合作。對於是否應更積極併購,他半打趣地說:「不要只靠自己;要引外力破除一言堂,加速成長力道。」
談到外部環境,黃日燦強調,「我們一定要想辦法老創新生,一定要想辦法升級轉型,才能在紅色供應鏈之外創造我們的天地。」
本調查由CRIF中華徵信所執行,2025/4/7~5/21以電話訪問完成400家企業;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5%。受訪者以公司負責人或參與決策之高階主管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