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堰塞湖 農業部揭2方案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農業部林保署花蓮分署25日出動空拍機拍攝,評估壩體已降低104公尺,蓄水量剩15%,暫時不會有致災洪水,但紅色警戒尚未解除。(花蓮分署提供/中央社)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農業部林保署花蓮分署25日出動空拍機拍攝,評估壩體已降低104公尺,蓄水量剩15%,暫時不會有致災洪水,但紅色警戒尚未解除。(花蓮分署提供/中央社)

【記者張原彰、袁世鋼/綜合報導】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釀災。對於如何解決堰塞湖的問題,農業部長陳駿季25日表示,先前進行多次專家會議討論,爆破堰塞湖不可行,有可能會導致更大的崩塌;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長林華慶則指出,可行方案包括開便道將土石運送下來、建梳子壩攔截砂石,近日將盡速決定。

颱風樺加沙重創花蓮,強降雨造成馬太鞍堰塞湖壩體於23日溢流,大水淹到下游光復鄉,統計至25日下午3時,共造成14死、54傷。

死者多在1樓 卓揆:查清原因

行政院長卓榮泰25日在院會聽取農業部、內政部報告「樺加沙風災及馬太鞍溪堰塞湖溢堤案」,除哀悼不幸罹難者外,也提到要查明死亡多發生在一樓的原因,才能對未來撤離工作進行更有效的改進。

至於有罹難者家屬向花蓮縣長徐榛蔚說「沒有人來通知撤離」,但徐榛蔚堅持有廣播通知,檢方已分案調查是否有人為疏失。

卓榮泰說,衛福部已啟動財團法人賑災基金會的公益募款「0923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災害募款專案」,他與副院長鄭麗君及祕書長張惇涵都將捐出1個月薪資,協助災區復原。另外,行政院提醒,詐騙集團常利用假冒政府或慈善單位名義,透過不明連結的簡訊、虛假募款網站或製作影音短片等方式詐騙,民眾捐款應認明官方管道。

農業部指出,馬太鞍堰塞湖壩體溢流前原始高度為200公尺,總蓄水量9,100萬噸,25日以無人機空拍初判,新增下切15公尺,壩頂高度由120公尺降至105公尺,蓄水量仍有1,300萬噸(約5,200個游泳池);由於壩體持續下切,周圍地質仍不穩定,集水區持續降雨累積蓄水量,因此維持堰塞湖紅色警戒。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造成光復鄉嚴重災情,民宅、店家遭泥水淹沒,市區25日仍有多處道路充滿泥濘。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造成光復鄉嚴重災情,民宅、店家遭泥水淹沒,市區25日仍有多處道路充滿泥濘。(中央社)

陳駿季:爆破恐致更大崩塌

國民黨團總召傅崐萁24日喊話中央政府「爆破解決」堰塞湖,引發討論。

陳駿季25日出席行政院會後記者會時表示,監控馬太鞍溪堰塞湖過程中,農業部共進行3次專家會議與2次跨部會會議,透過17次的取像等用來做壩體與湖水量分析。

他指出,專家會議討論重點有二,第一是分析壩體不安全的結果可能產生4種情境,包括:自然溢流、颱風豪雨造成溢流、地震破壞壩體,以及「管湧」,就是水從壩體底端滲漏,逐漸影響壩體。第二,長期而言如何有效移除壩體,有3種情境推估,包含:爆破、虹吸、壩頂降挖,但因為壩體本來就在土石流崩落處,如果爆破可能會導致更大的崩塌,因此爆破不可行。

至於虹吸與壩頂降挖部分,陳駿季說,若真的要有效引流,必須安裝直徑1公尺的不鏽鋼管,以現場狀況來說很難運送上去;考量壩體結構不穩定、土石鬆軟,人車都沒有道路可以通行,要立即處理壩體也不可能。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造成嚴重災情,25日上午陽光露臉雨勢暫歇,光復地區居民穿著雨鞋返回家園清掃。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造成嚴重災情,25日上午陽光露臉雨勢暫歇,光復地區居民穿著雨鞋返回家園清掃。(中央社)

現階段監測危險、預防性撤離

陳駿季說,基於種種考量,專家會議決定現階段要做水位有效監測,當監測發現危險時,及早讓中下游做預防性撤離,這是最有效的防災。

林華慶補充,近期將再次安裝水位計,實際評估水量、剩餘壩體穩定狀態。至於解方,他說,中期方案是順著溪床開便道抵達堰塞湖,將土石運送下來,但這需要非汛期才能執行,且需時3個月,倘若堰塞湖風險降低,也可考慮建梳子壩攔截土石,不要同時間往下流,近日將盡快做出決定。

此外,傅崐萁說8月13日就要求農業部處理堰塞湖,但陳駿季卻說無立即潰堤危險。對此,陳駿季還原指出,當時是說堰塞湖離滿水位還有50公尺,壩體結構穩定,與此次情境、時間都不同,並非無作為。

內政部還原通報時序

內政部25日也還原通報時序,消防署說,內政部長劉世芳9月20日起親自聯繫花蓮縣長等人4次,民政系統也通知14次、消防署傳真通報10次;此外,建議疏散撤離1,837戶名單,9月21日就提供給花蓮縣府。

針對網路貼文指控內政部21日晚間才通知要撤離8千多人,劉世芳說,並非在21日晚間才通知,而是在前2天就確認,因應颱風樺加沙來襲、加上馬太鞍溪堰塞湖可能有狀況,因此要採取專家提供的最高標準撤離。

另外,媒體披露民進黨立委在群組中,建議行政院及民進黨中央釋出澄清且具殺傷力消息。行政院則表示,中央會盡全力救災以及災後復原,救災不分藍綠,這時候最不需要的就是推卸責任。◇

★相關閱讀:
延伸閱讀
台股創新高 市值登全球第8大
2025年09月24日 | 6天前
AI世代 孩子批判力與社交力拉警報
2025年09月24日 | 6天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