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鞍堰塞湖縮減75% 林保署:維持紅色警戒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光復鄉部分地區淹水災情嚴重。圖為24日市區街道兩側可見厚厚一層的淤泥。(中央社)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光復鄉部分地區淹水災情嚴重。圖為24日市區街道兩側可見厚厚一層的淤泥。(中央社)

【記者賴玟茹、袁世鋼、張原彰/綜合報導】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23日溢流,挾帶大量土石的洪流沖斷下游的馬太鞍溪橋,並漫過堤防淹至光復鄉,造成十多人死傷。農業部24日清晨以無人機空拍勘查,堰塞湖水已縮減75%,剩餘水量約2,300萬噸,仍維持紅色警戒,林保署表示,將盡速依最新狀況重新研擬防災警戒機制,以因應下次可能的堰塞湖災害。

據林保署觀測紀錄,7月25日衛星影像顯示,馬太鞍溪上游支流既有崩塌擴大,並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堰塞湖並於9月23日下午發生壩頂溢流,約有1,540萬噸水湧出,約等於6千個奧運標準游泳池的水量。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23日溢流,造成光復鄉嚴重災情。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署24日上午以無人機空拍勘查,湖水縮減75%,仍維持紅色警戒。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23日溢流,造成光復鄉嚴重災情。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署24日上午以無人機空拍勘查,湖水縮減75%,仍維持紅色警戒。(林保署提供/中央社)

據林保署資訊,24日進行無人機空拍勘查堰塞湖,畫面顯示溢流口壩頂已遭水流下切80公尺、高程1,060公尺、蓄水面積約50公頃、蓄水量已減少至2,300萬噸。

林保署指出,評估堰塞湖水雖已縮減75%,仍然維持堰塞湖紅色警戒,籲請民眾確實配合政府指令避難,並切勿靠近馬太鞍溪河道。

至於何時能解除警戒?林保署說,將綜合考量堰塞湖蓄水量體、壩體外觀穩定狀況、下方河道沖刷情形,審慎評估後,決定調整或解除。

花蓮縣馬太鞍溪堰塞湖23日溢流,大水沖進鄰近鄉鎮,24日積水漸消,光復鄉敦厚路仍堆積大量土石與泥沙。花蓮縣馬太鞍溪堰塞湖23日溢流,大水沖進鄰近鄉鎮,24日積水漸消,光復鄉敦厚路仍堆積大量土石與泥沙。(中央社)

釀17死 卓揆促檢討撤離狀況

據中央災害應變中心統計,截至24日下午4時,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共造成17人死亡,罹難者皆位於光復鄉,主要分布在敦厚路、佛祖街、中正路一段、中學街,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已調度台北市、新北市、屏東縣、宜蘭縣、台東縣及消防署特種搜救隊馳援花蓮縣。海巡署也備妥「紅外線熱顯像車」,可在泥流中搜尋失聯者。

行政院長卓榮泰24日視察災區時表示,要釐清為何已經要求撤離的地方,沒有澈底執行撤離,因為政府從7月26日嚴密監控堰塞湖,8月時楊柳颱風來襲也已經撤離過一次,但這次的撤離顯然沒有執行完成,非要咎責,而是要釐清原因。

花蓮縣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造成光復鄉大淹水,宜蘭縣消防局救災人員24日救出受困民眾。花蓮縣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造成光復鄉大淹水,宜蘭縣消防局救災人員24日救出受困民眾。(宜蘭縣消防局提供/中央社)

水利署:溢流量超過預估4倍

外界關注水淹到市區的原因,經濟部水利署長林元鵬說明,此次釀災主因是溢流流量超過預計4倍,且夾雜砂石,比純粹水流的力道要大,才會有好幾個堤防破損等情形。

他說,馬太鞍溪堰塞湖下游南側有將近300公尺的堤防破損,導致河川水流進到市區,加上橋梁倒塌後有阻水效果,因此整個河段有好幾個地方溢堤。

媒體詢問,淹水是否與3個河道開口堤有關?林元鵬說,沒有絕對關係,因為開口堤的高度與堤防相同,主要用於加速都市排水。

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釀災,光復地區退水後滿地泥濘,居民24日一早著手清理家園。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釀災,光復地區退水後滿地泥濘,居民24日一早著手清理家園。(中央社)

學者:貿然開挖引流恐更糟

堰塞湖溢流致災,外界質疑為何不先開挖引流?台大土木工程系教授游景雲指出,堰塞湖可用機具處理,但有許多前提,包括道路可達與否及土石條件等,但馬太鞍堰塞湖地理位置非常偏遠,沒有道路可通,還有當地土石條件不明,若貿然開挖,可能原本沒事反而變有事,這確實是現在工程無法處理的地方。

游景雲也說,若在該堰塞湖下游蓋壩體,或許可擋住土沙,但該壩體工程曠日廢時、耗資巨大,且沒有意義,因此最好的方式就是在進入颱風季節後,盡可能改善下游狀況,並且透過監測水位情況,讓受影響的居民在最快時間內撤離。

游景雲說,這次災情可能至少要花數個月時間清淤,預估當地若要回復正常生活機能,可能要超過1年。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23日溢流造成光復鄉淹水災情,民眾24日赤腳在泥水中展開清理。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23日溢流造成光復鄉淹水災情,民眾24日赤腳在泥水中展開清理。(中央社)

專家:強制撤離應列思考範圍

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教授沈淑敏表示,依資料來看,政府整套預警系統相當完整,包括中央與地方都有持續監測、預警、公告。

不過沈淑敏說,堰塞湖出現的時間、地點都具不確定性,目前並未有像土石流潛勢區、大規模山崩潛勢區能公告影響範圍或強制撤離相關規定,後續再面對類似情況時,應如何在保障民眾生命安全前提下做防範,值得進一步思考。

談及堰塞湖溢流後該如何因應?沈淑敏認為,湖中除了湖水,應該還有大量土石,較一般單純洪水更具搬運力及破壞力,目前考量重點應觀察尚有多少水量、周圍壩體的穩定性如何、透水情況如何,若要進行疏導引流也必須審慎評估。

花蓮縣馬太鞍溪堰塞湖溢堤,大量洪水沖斷馬太鞍溪橋,24日斷橋處泥水滾滾。花蓮縣馬太鞍溪堰塞湖溢堤,大量洪水沖斷馬太鞍溪橋,24日斷橋處泥水滾滾。(中央社)

全台仍有2處堰塞湖監測中

臉書粉專「翻轉地理教室」發文指出,目前仍存在的「堰塞湖」包括陽明山的夢幻湖、花蓮縣鯉魚潭、九份二山堰塞湖、阿里山的水漾森林,其中台灣歷史上記錄最早的堰塞湖是「草嶺潭」。「草嶺潭」自1862年起因地震形成,並於1898年因溢流破壞潰決,之後又因地震、豪雨等因素,總共5次形成堰塞湖。

這次釀災的花蓮馬太鞍堰塞湖,是今年7月中旬薇帕颱風帶來豪雨,上游國有林地大規模崩塌,土石堵塞河道後形成,回水體積高達1,490萬立方公尺,總體水量約是石門水庫蓄水量的1/10。粉專表示,考量許多因素,很難在短時間內引流處理,頂多只能預警與防災宣導。

除了馬太鞍,目前尚處於監測中的堰塞湖還包括2024年11月康芮颱風所形成的「新竹泰崗溪」,以及今年1月21日嘉義、台南地震後出現的「花蓮樂樂溪」。◇

★相關閱讀:
延伸閱讀
中橫四辣之一 大辣屏風山的挑戰
2025年09月23日 | 6天前
東里鐵馬驛站 舊站月台上的初秋日常
2025年08月23日 | 1個月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