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世代 孩子批判力與社交力拉警報

如何讓學生健康安全使用AI成為一大挑戰。(Shutterstock)
如何讓學生健康安全使用AI成為一大挑戰。(Shutterstock)

【記者戴德蔓/台北報導】

《親子天下》針對全台657所國中小逾1.3萬名學生展開「AI世代學習大調查」,結果顯示,中小學生與AI互動頻繁,但批判思考、倫理判斷與真實社交能力明顯不足,成為教育與家長的新課題。

聊天用途超越學習 AI成情感避風港

調查發現,97%學生聽過AI,超過七成知道如何使用;最常見用途是Google翻譯(70.4%)與ChatGPT內容生成(66.8%)。然而,近半數學生(48.9%)主要是與AI「聊天」,情感陪伴功能甚至超越學習需求。值得注意的是,37.7%學生過去一個月沒有與朋友相約外出,顯示真實社交出現空缺。

面對AI可能提供錯誤資訊,高達46.5%學生坦言「不知道/沒想過」誰應負責,13.7%甚至認為應由AI負責,呈現「責任黑洞」。另有11.8%的學生認為「直接用AI寫作業」很合適,突顯數位素養與倫理教育的迫切需求。

雖然AI工具普及,44.3%學生仍感到升學與成績帶來的高度壓力。調查並顯示「自由時間兩極化」:21%學生每天課後僅有不到1小時自由時間,被迫犧牲運動與社交;約三成學生則屬「時間富人」,每天超過2小時空白卻多被手機與網路占據。

教育部:AI不能取代師生互動

教育部政務次長劉國偉表示,AI只是教學與學習的輔助工具,「教育的核心仍是師生互動」。他強調,教育部已將AI素養納入師資培育,並在各縣市推動數位學習中心,盼藉此打破數位落差與城鄉差距,「AI不能取代教育,也不是為了保住飯碗,而是因為教育的真諦在於師生交流。」

國際觀點:培養好奇心與人性價值

前芬蘭教育部長、現任全球IB總監海諾南透過影片致詞時提到,當人工智慧在認知任務上超越人類,教育更要培養學生的好奇心、人格特質與跨學科理解力,「我們應該創造更多的探索者,對新觀點保持開放,提出與前人不同的解決方案。」

專家建議:給孩子時間與成長型思維

《親子天下》執行長何琦瑜提醒,孩子在尚未完全準備好前已全面投入使用AI,「近五成孩子使用AI的第一場景是聊天」,但四成孩子一個月內未與朋友實體互動,AI世代正習慣向演算法傾訴心情。她呼籲,教育體系在「開車前」先讓孩子拿到駕照,培養AI素養與非認知能力。

《親子天下》資深主筆吳和懋向《大紀元時報》表示,學校在評量方式上應有所改變,「要讓孩子有更多討論與實作機會,甚至出一些AI做不到的題目,或讓學生找出AI的錯誤,才能真正學到知識,而不是只靠AI交作業。」

她也提醒家長,AI只是工具,關鍵仍在情緒陪伴與家庭支持,「不管時代怎麼變,人與人的交流與互動都不會被取代。」◇

★相關閱讀:
延伸閱讀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