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睡好疲憊,你是晨型人or夜型人?

許多人認為,只要睡眠時長足夠,入睡時間早晚無所謂。但研究發現,大多數人在早睡早起時精神狀態更佳;而晚睡者即使休息充足,也常感到疲憊、記憶模糊。
生理時鐘(biological clock)是人體晝夜節律,代表我們對睡眠時間和清醒狀態的自然偏好。
大多數人可簡單歸納以下兩種主要類型:
晨型人與夜型人的差異
- 晨型人(早起型):容易早起,上午精力最充沛,傍晚較早疲倦。
- 夜型人(夜貓子):習慣晚睡,清晨難以適應,傍晚後更具生產力。
一項涉及7.3萬人的研究發現,即使睡眠時長足夠,晚睡行為仍與多種健康風險升高相關。
相較之下,晚睡型夜貓子如果改成提早睡、提早起,雖然不是他們原本生理時鐘,但這樣反而能降低得到糖尿病、高血壓、肥胖、代謝症候群、消化系統問題,甚至癌症的風險。
先前的研究指出,不管是早睡型還是晚睡型,太晚睡都會對心理健康有負面影響,而最新研究更發現,晚睡同樣也會傷害身體健康。
生理時鐘類型也會隨年齡變化。青少年傾向於更晚入睡,隨著年齡增長則逐漸提前。
史丹佛大學睡眠醫學教授傑米·齊策爾(Jamie Zeitzer)指出,儘管許多人希望成為「晨型人」,但改變天生的生理時鐘偏好並非易事。他強調: 「對於處於生物鐘類型兩端的極端早起者和極端夜貓子而言,遺傳因素起著重要作用。」
晚睡風險:從疲憊到慢性病
早期研究顯示,無論是晨型人還是夜型人,睡眠時間過晚都會影響心理健康;最新研究進一步指出,晚睡同樣會損害身體健康。
其原因可能在於熬夜會打亂代謝與激素調節,並改變飲食習慣。
夜間清醒時常導致:
- 攝取更多熱量。
- 偏好高糖高碳水食物。
- 葡萄糖與胰島素調節紊亂。
這些因素都可能增加心臟病與糖尿病等慢性病風險。研究亦表明,作息不規律的輪班工作者面臨類似的代謝健康風險。
科學方法調整生理時鐘
光照是調節生物鐘最重要的外部訊號。史丹佛大學精神病學與行為科學博士後研究員倫斯克·洛克(Renske Lok) 向《大紀元》表示: 「光照是調節晝夜節律的最強外部訊號。」,因此,他建議如下:
◎早晨光照:醒來後30~60分鐘內接觸自然光,有助於固定生理節律。
◎傍晚放鬆:入睡前1~2 小時調暗燈光、減少螢幕使用,讓身體接收休息訊號。
◎光療輔助:在冬季或光照不足時,光療可提升警覺性並減少嗜睡。
◎助眠飲食:美國營養與飲食學會發言人、註冊營養師黛比·佩蒂潘(Debbie Petitpain) 建議:午後戒咖啡因,避免咖啡、茶、能量飲料影響入睡。晚餐則清淡,避免油膩重口味,不要在入睡前進食。
另外,可選擇一些助眠食物,例如:杏仁、菠菜、南瓜籽(富含鎂)、火雞肉、雞蛋、乳製品(含色胺酸),有助放鬆並促進睡眠。
晚睡不僅讓人疲憊,更會帶來代謝紊亂與慢性病風險。
通過調整光照、規律作息與健康飲食,「夜型人」也能逐步改善生物鐘,獲得更佳的身心狀態。
原文 Why Early to Bed and Early to Rise Is Wise–Regardless of Your Chronotype 刊於英文《大紀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