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電車銷售增幅創18個月新低

中國主流電動與混合動力車型銷量增速創18個月新低,同時,一批背景各異的新造車勢力正湧入賽道。示意圖。(STR/AFP)
中國主流電動與混合動力車型銷量增速創18個月新低,同時,一批背景各異的新造車勢力正湧入賽道。示意圖。(STR/AFP)

【記者李清源/綜合報導】

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正經歷微妙的轉折:一方面,主流電動與混合動力車型銷量增速創18個月新低;另一方面,一批背景各異的新造車勢力正湧入賽道,地方政府則為了救經濟,將過剩產能輸出海外。但分析認為,新造車勢力不具備持續造血能力,「倖存者」需回歸商業本質。

銷量增速放緩 主流車企承壓

根據中國乘用車協會(CPCA)9月8日發布的數據,2025年8月,中國電動汽車(EV)與混合動力汽車(HEV)銷量同比增長7.5%,較7月的12%顯著放緩。路透社報導,這是2024年2月以來最低增幅。同期,汽車總銷量為202萬輛,較去年同期增長4.9%,亦為7個月來最慢增速。

中國電車領頭企業比亞迪已將2025年銷量目標下調16%至460萬輛;理想汽車則因增程式車型需求減弱,連續三個月銷售較去年同期下降。特斯拉中國市場銷量已連續四個月下滑,8月亦創2020年以來首次連續月產量下降的紀錄。乘聯會祕書長崔東樹認為,中共政府近期呼籲停止行業內捲、制止過度價格競爭,但同時可能導致第四季汽車銷量進一步放緩。

新造車勢力第三波悄然登場

十年前,中國第一批新造車熱潮興起,但只有蔚來、理想等生存至今。2021年前後,科技企業再掀造車浪潮,典型代表是小米汽車。在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進入深度洗牌期之際,新的造車力量正在悄然湧現,追覓科技、昇麒汽車、雲界汽車、工匠派、金魚汽車等相繼登場,被視為新勢力第三波。這些企業背景五花八門,有做掃地機器人的,有做電池的,有做房地產的,還有做充換電的。

與2015年前後第一波新勢力試圖瓜分國內市場不同,本輪造車潮中,多家企業的戰略重心在海外。《經濟觀察報》認為,新勢力第三波是電動車「倖存者遊戲」重啟。分析指,高端化、光電供電等創新概念雖吸睛,但缺乏市場長期驗證。若這些新玩家無法在海外市場站穩腳跟,未來或將重蹈前人覆轍;同時,因為這些跨界企業在技術、品牌、供應鏈和市場經驗等方面缺乏累積,不見得具備持續造血能力。

這種「內產外銷」模式是地方政府推動下的無奈之舉。蓋世汽車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車企整體產能利用率僅49.5%。《經濟觀察報》指出,國內市場現在補貼減少,而車企之間價格戰還在持續,利潤空間被嚴重壓縮。而海外市場尚處需求啟動階段。在全球新能源汽車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真正的倖存者,或許仍需回歸「產品可靠、市場匹配、盈利可持續」的商業本質。◇

延伸閱讀
美濃盜採砂石案 高市挨批消極
2025年09月08日 | 5天前
中共國為何不徵收「離境稅」?
2025年09月07日 | 6天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