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蕪生希望——蔡云姍「社區共創」哲學

從閒置角落到濱海燈塔,口湖遊客中心翻轉故事。(廖儷芬提供)
從閒置角落到濱海燈塔,口湖遊客中心翻轉故事。(廖儷芬提供)

文/記者廖儷芬

在台61線的盡頭,雲林口湖遊客中心,這裡曾經是被鐵皮圍起的社區治安死角。如今,卻成為青年返鄉起點、小農據點,以及旅人疲憊的中繼站。這一切的轉變,源自一位用「生命經營組織」的女性——蔡云姍。

蔡云姍是雲林口湖遊客中心經理。2020年covid-19爆發,當地鰻魚出口停滯,價格面臨崩盤,蔡云姍既沒有倉儲、也沒有經費,僅憑著膽識與行動力,毅然決定:「我就去賣鰻魚!」

疫情阻出口 農產品轉型電商

她與在地鰻農合作,保證價格收購,將出口鰻魚變內銷,成功將農產品轉型電商,更建立起地方農民與她的信任關係。

因緣際會下,她協助了返鄉青年鰻農林俊名創立「鰻姑娘」品牌,親手輔導產品上架、推廣、商標登記,讓品牌打入國內市場,更開啟出口日本的機會。

一碗麵,溫暖了無數旅人 

口湖遊客中心有美味烏魚子以及熱騰騰的「媽媽海鮮麵」,撫慰無數旅人的疲憊。曾有一位騎士,在風雨中來到此地,只想找一碗熱食。蔡云姍抓起在地出品的「吉財製麵」與雲林海產,當場煮了一碗熱騰騰的海鮮麵。 

這碗「媽媽的味道」溫暖了對方的胃與心,也成為蔡云姍提供餐食的起點。她還曾經煮三鮮湯給被雨淋溼的自行車隊吃、為車子拋錨的司機,送上熱呼呼的便當,甚至幫忙修車、供水。這些無償的舉動,讓旅人們與服務團隊的生命情感交織在一起。 

滾動社區共好的力量 

「地方的發展不是靠單一單位,而是整體共伴。」蔡云姍帶著社區媽媽們創業,2017年標下閒置的口湖遊客中心時,4位中高齡婦女與她一起奮鬥,度過疫情後,她申請培力就業方案,創造更多青年返鄉、中高齡及新住民的在地就業機會。

「不是給魚,是給釣竿」,蔡云姍分享,一位新住民婦女因丈夫過世,帳戶遭凍結,還要養孩子與婆婆。蔡云姍給她工作,幫她申訴扣薪比例、輔導考取丙級中餐證照,讓新住民媽媽重啟新人生。

蔡云姍將「共好圈」越滾越大,串聯旅遊業者、小農到創業青年,整合遊程、餐飲、產品、文化等,逐步實現她心中那個「地方創生的L型軸帶」。

用地方故事感動世界

蔡云姍相信地方發展靠的是整體共伴,如今,她與地方小農共同打造友善農業平臺,不收上架費,只靠良心分潤,讓每一份產品都有機會被看見。

「我們不是沒跌倒過,但跌倒了要記得怎麼站起來。」蔡云姍說。從一碗麵到一座產業,從一人到一個社群,蔡云姍用她的雙手,與一群價值同行夥伴,撐起雲林口湖一道道希望的光。◇


延伸閱讀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