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關稅平均52% 美商長:北京吞大半成本

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資料照。(記者Samira Bouaou/攝影)
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資料照。(記者Samira Bouaou/攝影)

【記者陳霆、張原彰/綜合報導】

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週四(11日)接受財經媒體CNBC採訪時表示,美國平均關稅率並不高,「世界大多數國家都低於15%」,若對等關稅稅率超過15%時,主要成本壓力由外國政府承擔,而中國就承擔了大部分。

盧特尼克在採訪中表示,「中國商品平均支付52%的關稅,但中國政府自己吞下了大部分。所以,雖然把中國算進去後平均關稅很高,但實際上中國政府承擔了大部分成本。」

盧特尼克說,大多數國家並未面臨超過15%的關稅,即便超過,通常外國政府會出手支撐其國內企業渡過難關,藉此爭取更好的談判條件。

關稅逾15% 成本多由政府買單

關於關稅分擔模式,盧特尼克指出,關稅在10%以下時,多由製造商、分銷商、企業承擔。「消費者不需承擔,因為賣方不想漲價。如果能漲價他們早就漲了,但他們不想減少銷售額,所以就自己消化掉。」

他解釋,如果關稅介於10%至15%,分銷商與製造商大約以6:4分攤成本,而當關稅達15%時,則會導致售價上漲約2%。

對於關稅一旦超過15%,盧特尼克表示,「沒有人能承受⋯除非由政府介入。」他舉例,過去美國對進口汽車加徵25%關稅,在達成協議之前,「韓國、日本和歐洲的政府都自己承擔了,因為他們不想損害就業。」

他說,這也是為什麼美國民眾沒有因關稅而看到價格上漲。他還說,「我們的總統(川普)是在為美國下一盤大棋,而一些國家的政府則是為了本國利益著眼小局。」

美台即將達成「一項重大協議」

盧特尼克也談到與各國達成協議的情況。他提到,「我們即將與台灣達成一項重大協議」,並且很可能也會與瑞士達成協議。

台灣暫行對等關稅稅率20%已上路,台美談判仍在進行中,持續磋商232條款、供應鏈合作等議題。

外界認為,台灣企業正準備應對川普關稅計畫的影響,預期未來還有額外關稅將衝擊關鍵的半導體產業。

行政院:尚待總結性會商

由於人工智慧(AI)發展所需的晶片需求龐大,台灣今年對美貿易順差已創下歷史新高,讓台美經貿談判的重要性更加升高。

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12日表示,台美雙方的關稅談判持續推進,雙方皆肯認有一定進展,但尚待美方安排總結性會商。台灣希望透過達成協議,爭取更好、更合理的對等關稅稅率,以及232關稅優惠待遇,若有相關進展將適時向各界說明。

美韓達協議 但尚未簽署

在採訪中,盧特尼克也提到,如果印度同意停止購買俄羅斯石油,也有可能達成協議。日前,印度總理莫迪與川普透過社群媒體宣布即將舉行會晤,並對重啟經貿關係持樂觀態度。

盧特尼克表示,美國與韓國已達成協議,但文書作業尚未完成。「我們拭目以待他們是否真的把文件補上。和總統握手是一回事,當要簽字落實又是另一回事。」

他認為,韓國是在觀察日本的動向,而日本已經簽署文件,「韓國只能選擇接受協議或支付(調降前的25%)關稅,很明確。」韓國政府先前承諾3,500億美元的對美投資。

他表示,川普的關稅戰略改變了其他國家與美國談判的方式,日本與歐盟的協議就是例子。歐洲已同意美國汽車零關稅進口,但日本在文化上不習慣駕駛美國車,日本改為投資5,500億美元(約新台幣16.6兆元)在川普指定的美國項目上,等於「用投資抵免關稅」,而且不會增加日本納稅人的負擔。

明年Q1 美國將迎建廠潮

「關稅每月為美國帶來400億美元收入,正在降低我們的赤字。」盧特尼克說,未來關稅將增長到每年7千億美元,隨著經濟成長,川普認為最終會達到1兆美元。

他預測,明年第一季美國將迎來建設熱潮,新工廠建設規模約達10兆美元,甚至在工廠啟用之前,國內生產毛額(GDP)就會先行成長。「你將會看到美國出現前所未有的大規模廠房建設。」

雖然聯邦上訴法院裁定川普的關稅措施非法,但盧特尼克表示,政府「極有信心」該裁決會在上訴後被推翻。◇

延伸閱讀
興達火警致限電?經長:不可能
2025年09月11日 | 1天前
取消